留學生深入脱貧摘帽村

“為脱貧攻堅出力是我們的責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晨赫


“感覺就是回家了,親切。往上倒三輩,誰家不是村兒裏出來的?”

“我是留學生。但我更是改革開放的幸運兒,享受了無數社會資源的哺育。”

“踐行現實派理想主義,這是我們的能力,更是我們的責任。”

2020年8月,由中證焦桐基金主辦,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和北京海歸協會支持的“留學生根植鄉土,社責意識”計劃一期圓滿落幕。

留學生深入脱貧摘帽村

來自耶魯、芝加哥、埃默裏、南加大等學校9個專業的10名留學生,來到湖南省鳳凰縣山江鎮樟坡村。他們在村裏的所見所聞,匯成了萬字《樟坡村扶貧成果考察報告》,用自己的所思所想,為扶貧攻堅工作出力。

樟坡村村轄8個村民小組,221户、1021人,耕地面積809畝,其中稻田638畝,旱地162畝。2018年3月湖南證監局扶貧工作隊入駐前,樟坡村是一個基礎薄弱,資源匱乏,黨組織渙散,深度貧困並帶有苗族少數民族特色的村落,全村仍有40户155人未脱貧。村裏住房以土磚房為主,大多為上世紀80年代以前修建。

留學生深入脱貧摘帽村

自2018年湖南證監局駐村工作隊入村以來,樟坡村利用資本市場理念、通過市場化、公司化、資本化的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樟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到2000元到8000餘元的跨越,並在2019年成功摘帽脱貧。

扶貧隊是如何利用“三年兩步走”計劃,帶領大家脱貧的?湖南證監局駐村扶貧工作隊長邱孝肚子裏都是故事,説起來生動風趣。紐曼學院高中生楊笑宇聽得入迷,在本子上刷刷寫。“最難忘的是,剛入村時汗很臭,腳也很臭,因為什麼啊?沒法洗澡,只能在一間小屋子裏。做飯的時候要花一個半小時劈柴燒火,山裏蟲子很多,做完飯會有好多蟲子掉進去,吃還是不吃呢?不吃就得捱餓。”

活動策劃人,來自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馬知耀不是第一次來到農村。2015年,出國留學前的暑假,他就來到青海省門源縣香卡村同卻藏村與村民共住了10余天。當時,每頓飯涼饃配鹹鹽茶、一兩天有一碗炒茄子做主菜,他第一次對貧困有了生動的認識,也第一次對父母常掛在嘴邊的社會責任有了現實的感受。“更多留學生、更多城裏人,能夠意識到中國還有這些待發展的情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就能夠讓慈善和公益事業得到長期的發展。”

耶魯大學社會學博士朱遠航充分地意識到,只有政府、社會、企業等各個羣體協調發展,致富和發展的火種才能被點燃。“精幹務實、引領方向的湖南證監局駐村扶貧工作隊,認真負責、提供專業支持的證券經營機構和實體企業,淳樸勤勞、積極參與扶貧產業的村民,活潑可愛、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孩子們……他們凝聚在一起,使樟坡村在不到三年內改天換地,煥發新彩。”

“我們站在樓頂,仰望便是銀河。遠處的村落坐落在山巒之中,好像沙漠中的綠洲那樣給人帶去希望。”楊笑宇在日記裏這樣寫到。

留學生深入脱貧摘帽村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8 字。

轉載請註明: 留學生深入脱貧摘帽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