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可能會事半功倍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可能會事半功倍

親子之間交流對話,其中遣詞造句、父母心態、孩子情緒、當時的氣氛共同構成家庭教育語言環境。父母是這個場景中最權威力量,掌控着環境發展與方向。

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有獨立人格、自尊的人來對待。

家庭裏,父母總是居高臨下地俯視孩子,認為家裏的事情自己説了算,並沒有把孩子真正地當成家庭成員的一份子,做決定時往往把孩子排除在外,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強加給孩子。

父母想當然地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可以隨隨便便地替孩子做決定,總認為他們是小孩子,什麼都不知道,如果按照孩子的意願辦,事情會全都亂套了。也許父母更應該好好讀一讀下面這首小詩,

人人都説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可能會事半功倍

傾聽孩子簡單話語背後真正的含義!

與孩子對話,儘可能用一句話代替一段話,用一個詞代替一句話,用一個手勢代替一個詞。

説得少了,聽得就多,多聽聽孩子話語背後究竟想説什麼?做過銷售工作都知道,聽話要聽音,才能弄清楚客户真正的、潛在的需求和想法。聽明白孩子説的話,知道他們想要什麼,方能有針對性給予關愛,從而促進親子關係和諧發展。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可能會事半功倍

語言的厲害

話一旦説出口,就再也收不回來了,如果因為言語把別人傷害了,便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挽回。

語言這種東西有着很大的力量,能夠引發各種事情,因此説話時務必甚之又甚。被語言所傷的創口,是沒有藥可以治療的,也是永遠治癒不好的。況且,就算那些語言沒有給孩子造成傷害,但對於孩子人格培養方面,還是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裏的。

對在外被欺負回到家的孩子説:“你不也有做錯的地方嗎?”

“要是男孩的話,就去報復他們!”

這些話都深深傷害孩子的感情,沒有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感受,都是從父母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且表現得是理所當然的樣子。

幫助孩子弄懂自己的感覺情緒,並不代表認可或者鼓勵它們。接納孩子的感覺並做出回應,努力親身體驗孩子的感覺,孩子只有感覺正確,才能正確地面對問題、思考問題,才能採取正確的行動。

語言技巧的運用中,學習新的語言,還要忘記舊語言。

避免了日常摩擦中那些傳承悠久的語言,從大腦某個角落跳出來:

“為什麼你就不能。。。”

“你總是。。。”

“你永遠都不會。。。”

“誰幹的?”

“你有什麼毛病?”

除了還要忘記舊的語言,同時預防它們以其他方式重新生長出來:

你想要。。。

我相信你會。。。

這麼説你真的感覺。。。

如果。。。會有幫助。。。

前半句是父母的權利,後半句則體現了家庭教育素質的重要性。承認和接納孩子的感受,不是僅僅表達一番同情,又或者提供一個建議之後就結束了。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可能會事半功倍

父母太希望孩子開心和快樂,所以不想讓他們體驗那些能夠讓人成長的坎坷——失望、挫敗、悲傷。就像愛護苗而把它放在温室暖房一樣,如果父母明白孩子再小,痛苦也能夠幫助成長,歷練可以強健性格,當我們承認有痛苦的情感存在時,孩子能夠慢慢學會堅強。

“我知道你今天忘帶作業被老師批評了,太讓人難過了。”

“更糟糕的是全班同學都看着你,你想馬上跑回家,可是不行,你還要繼續上課,這可是艱難的一天啊!”

傾聽孩子的身音,理解他們的痛苦,傳達給孩子的意義是:爸爸媽媽是可以真正懂你和理解你的人,這些痛苦可以和父母一起忍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5 字。

轉載請註明: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可能會事半功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