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速完善

優美的環境、乾淨整潔的道路、停放有序的車輛……這些無不展現着前鋒區九期安置房小區的“高顏值”。曾經的“老大難”小區,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和社區工作者的努力下,已蜕變成和諧、文明、優美的宜居地。

這也是前鋒區加快構建基層治理體系的成果之一。近年來,該區堅決貫徹落實中省市關於基層治理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磐石、陽光、素質、致富、和諧“五大工程”,積極構建有效、高效、長效的基層治理體系。目前,全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順利完成,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穩步推進,以黨建引領、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加速完善,在疫情防控、民生改善等工作中成效明顯,羣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健全組織體系 讓基層治理有秩序

“現在有問題可以找黨支部幫忙協調解決。”“成立了黨支部後,小區管理規範,我們很滿意。”近日,在前鋒區大佛寺街道龍鎮社區六角丘安置小區,幾位居民正談論着小區的變化。原來,前鋒區積極探索小區建黨支部、樓宇建黨小組的城市基層黨組織體系建設,把黨建工作下沉到小區,在六角丘安置小區成立了黨支部,有效增強了黨建對該小區事務的影響力、號召力。“我們成立了小區黨支部後,遇到問題就可以通過小區黨支部、物業公司、樓棟長、居民代表‘四方’議事,共同協商解決。”大佛寺街道龍鎮社區六角丘安置小區黨支部書記李躍明説。

近年來,前鋒區積極推進“磐石工程”建設,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服務惠及社會民生,旗幟鮮明加強對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完成34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施行“村級黨組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户”四位一體聯通工作體系,探索“黨建 互聯網”“農村 非公經濟組織”“強村 弱村”等新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模式,着力健全“一核多元、合作共治”農村基層治理體系。把居民小區作為城市治理的最基本單元,建立居民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推動黨組織“根系”延伸到服務羣眾的“神經末梢”,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城市基層治理體系,構建了覆蓋廣、無死角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同時,該區還推進“素質工程”建設,利用11個駐外流動黨組織回引優秀農民工返鄉,充實村(社區)“兩委”後備幹部;推行社區幹部職業化試點,出台《城市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管理實施意見》,採取“區招鎮管村用”模式,定向招聘一批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事業單位人員擔任村“兩委”幹部,實施村“兩委”幹部學歷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基層幹部綜合素質和文化水平。利用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契機,全面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一肩挑”,大膽選拔“政治素質高、工作辦法多、帶動能力強”的農村“能人”擔任“一肩挑”職務,實現涉改村(社區)支部書記、主任“一肩挑”100%,鍛造一批能力強、能幹成事的基層治理隊伍。

創新服務模式 讓基層治理有温度

“這樣的居務公開,才是我們老百姓想看的,一眼就能將公開的內容看得清清楚楚,太方便了。”近日,大佛寺街道幸福社區一位居民在社區辦完事後,站在社區門口的居務公開欄前如是説。

幸福社區通過居務公開“亮了幹部箱底,露了集體家底,明瞭羣眾心底”,居務公開欄不僅贏得了居民的認可,更讓社區幹部與居民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

把羣眾關注的信息“曬”出來,涉及羣眾利益的事務公開出來,是前鋒區推進“陽光工程”建設的舉措之一。

此外,該區還完善村民委員會、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議事協商機制,完善“三公開”羣眾監督運行規則,抓好議事、決策和執行全過程監督,紮緊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籠子”,有效整治基層組織“行政化”;創新“信息公開日”“兩代表一委員活動日”方式,定期向廣大羣眾、兩代表一委員公開工作事項、通報工作情況、接受工作質詢;提升黨員羣眾參與率、滿意率“兩項指標”,將其作為基層陽光政務的考核指標,倒逼基層組織創新羣眾意見表達渠道,主動聽取羣眾心聲,充分調動羣眾參與基層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基層從直接“為民做主”向領導“由民做主”轉變。

同時,該區還以“和諧工程”保穩定,把全區21個城鄉社區劃分為81個綜合網格,每個網格聘用1名專職網格員,整合派出所、特巡警、交警3支警力和城管、綜治、醫院、學校等N支力量,在人口管理、矛盾調解、應急處置方面實現“一條龍”服務;按照“能下盡下”原則推動審批權限下延,健全區、鄉、村、組“四級代辦”便民服務體系,依託城區治安警亭打造“步行15分鐘便民服務圈”,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營造了人心齊、環境優的基層治理大氛圍。

聚焦產業發展 讓基層治理有保障

近段時間,前鋒區廣興鎮橋角村黨支部書記徐生貴來回穿梭於荷花基地和蓮蓬加工廠,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可採蓮子近兩萬斤,我們正在對蓮子進行剝殼、去皮、抽芯、烘乾、冷藏,接下來還會開發蓮芯茶等進行銷售。”徐生貴説,幾年前,村上積極發動羣眾和向上爭取,多方籌集資金種植了300畝荷花,發展蓮子產業,今年正是蓮子盛產年,預計村集體收入將增加10萬餘元。

“七、八、九這三個月裏,每天都有30多名村民在基地採蓮,預計將支付工錢10萬餘元。”徐生貴介紹,除了集體收入分紅,村民還可以在基地務工獲得一筆收入。

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民腰包鼓了起來,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橋角村發展蓮子產業正是前鋒區以“致富工程”穩增收,探索穩就業、保民生的基層治理新路徑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前鋒區各鎮成立了以黨委書記掛帥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領導小組,指導農村集體經濟規劃發展。同時,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結構,推行村支部書記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出台支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激勵措施,健全經營管理監督分配機制,每個村給予50萬元的產業發展扶持基金,打造了“山上茶葉、山下花椒”的產業格局。2020年,6個村集體經濟收益超50萬元、2個村有望突破100萬元。

此外,前鋒區還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實施產業城市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輕紡服裝、智能家居、鞋業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羣眾錢袋子鼓起來。每年舉辦多場大型招聘會為產業工人提供就業崗位,累計吸引1.8萬餘名產業工人在家門口就業。創新“輕紡產業園 特色紡織小鎮、企業 車間”佈局,在代市、觀閣等鎮打造輕紡加工點30餘個,累計解決2萬餘名勞動力就業,帶動近2萬貧困人口脱貧致富,通過穩就業、保民生推動基層長治久安。(前鋒記者站 劉華)

來源:廣安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33 字。

轉載請註明: 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速完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