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反對違背自然規律破壞生態的所謂“生態工程”

光明網訊(記者 張佳興)“生態修復如果離開了科學性,那麼根本談不上它的有效性或者實效性”8月28日,在自然資源部召開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新聞發佈會上,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司長周遠波對如何保證生態修復科學性問題作出回應。

自然資源部:反對違背自然規律破壞生態的所謂“生態工程”

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司長周遠波

為保證紅樹林保護修復做到科學性,周遠波建議:

一是在工作理念上要體現科學性。要堅持尊重自然、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按照紅樹林生態系統自身的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採取自然恢復和適度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對紅樹林進行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要反對脱離客觀條件、違背自然規律,甚至破壞生態的所謂生態工程。

二是在工作佈局上要講求科學性。要堅持量與質並重的要求,既要對現有的紅樹林通過保護和修復提高它的質量,同時又要通過營造新的紅樹林來增加數量和規模,全面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在具體安排新造紅樹林時一定要按照立地條件和難易程度,優先在現有自然保護地內安排紅樹林的營造項目,這樣既考慮“宜林”,也就是客觀條件適宜造林,又要兼顧“易林”,就是現實矛盾、困難和阻力相對較小。

三是在宜林地的選擇上要體現科學性。在去年4—5月,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組織了500多人的專業隊伍,對全國紅樹林現狀和育林潛力地塊進行了專項調查,特別對宜林地反覆進行篩選,建立了數據庫,做到了上圖落地,這也是為我們做好科學生態保護修復和營造紅樹林的重要基礎。

四是在技術支撐上要突出科學性。要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針對紅樹林保護修復和營造中現實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進行攻關,要解決優良品種培育、病蟲害防治、外來有害物種防控、珍稀樹種保護等難題,並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技術、規範、標準體系,要通過科學技術的突破來帶動和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另外,還要加強紅樹林的後期管控,使紅樹林前期有人栽、後期有人管,長期發揮它的功能和作用。

來源:光明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00 字。

轉載請註明: 自然資源部:反對違背自然規律破壞生態的所謂“生態工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