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蘇軍總結大戰經驗,對裝備152毫米榴彈炮的SU-152自行反坦克炮非常滿意,不過SU-152的底盤畢竟有點過時,蘇聯計劃研製新一代大口徑自行火炮,以便於在未來幾年中逐步替換老舊裝備。
在底盤尚未確定的時候,新一代152毫米榴彈炮的研製工作就已經開始了。1946年,172工廠研製M53式152毫米炮,它原打算替換SU-152安裝的ML-20s榴彈炮,將炮口初速度提升到了760米每秒,不過在1948年,安裝了這門火炮的SU-152P測試結果並不理想,在性能方面沒什麼本質變化。
也正是在1948年,蘇聯提出了研製一種重量不超過50噸級的重型坦克項目,其成果就是T-10重型坦克,新坦克的底盤正好用來改裝自行反坦克炮,這就是268工程。
到1953年之前,268工程大體上出了3款設計,其變化主要是考慮如何把更新的M64式152毫米炮更好的裝上底盤,以及1952年時,蘇軍提出停止研製重量超過50噸級的常規裝甲武器,為此268工程不得不進行大幅度的瘦身減重,包括底盤和裝甲都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動。
1954年中旬,我們今天看到的268自行反坦克炮造型出爐,它以T-10重型坦克底盤為基礎,動力和行走機構基本不變,全車戰鬥重量約50噸,在中部靠前的位置佈置一個大尺寸的戰鬥室。
引擎仍然保留了T-10的750馬力V-12-6柴油機,單位功率約15馬力/噸,最大速度42千米每小時,在機動性上與SU-152差不多。
268自行反坦克炮最大的優勢是它的裝甲防護,底盤防護上與T-10重型坦克一樣,正面首上為72°傾斜角的120毫米鋼裝甲,首下則是54°傾斜角的100毫米鋼裝甲,側甲也有40°傾斜角的80毫米裝甲。在固定的戰鬥室上,268工程擁有一個類似於二戰德國血統的炮盾結構,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187毫米,採用27.5°傾斜角,側甲為100毫米裝甲,採用20°傾斜角。
比起同時期的Fv4005重型坦克殲擊車,或者蘇聯自己的263工程等,268的防護整體水平較高,集機動與防禦於一體。
在火力上,268工程安裝的是M-64式152毫米榴彈炮,該炮比ML-20s榴彈炮差不多,炮口初速度為750米每秒,它的優點在於重量更輕,長度縮減到5.845米。火炮能發射穿甲彈、破甲彈和爆破殺傷彈,車內備彈35發,有一具簡易的裝彈機,最大射速為3發每分鐘。火炮具有左右各6°的方向射界。車內沒有輔助武器,原型車在車長艙蓋處安裝了一門14.5毫米KPV重機槍。
在50年代中期,268工程的研製進度放緩,之後完全停滯了,項目終結也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最大的問題是,當時蘇軍審視自身的現有或在研的裝甲武器,猛然間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蘇軍自己在研的277、770等重型坦克項目,或者是已經裝備的T-10重型坦克,又或者是已經下馬的IS-7重型坦克等,268在面對它們時從正面擊毀的概率並不大,如此尷尬的情況,就好像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盾已經打造好了,矛卻沒有磨尖。
謹慎小心的蘇聯當然不能忽視潛在對手的發展,既然蘇聯能研製出重甲坦克,其他國家當然也可以,如此一來268自行反坦克炮的作用就被削弱,倒不如發展具備高穿甲能力的263工程(IS-7重型坦克的衍生品)。
除了穿甲能力不足之外,當時另一個阻礙就是反坦克導彈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要想有效反坦克,不一定要無限制增加火炮口徑和倍徑,因此152毫米級別的反坦克炮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至於發射榴彈支援步兵,當時主力坦克火炮口徑已經提升到100毫米以上,它們就已經能夠勝任了。
綜合各方因素,50年代中後期的蘇軍已經沒有必要繼續裝備268自行反坦克炮,如果有戰場需求,手中現有的SU-152修修改改就已經能夠勝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