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教育公平,徹查每一宗冒名頂替入學案

維護教育公平,徹查每一宗冒名頂替入學案

“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和“冒名頂替上中專”的事件餘波未平,山東冒名頂替入學事件又被批量曝光。據南都報道,在2018年至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其中有242人被發現涉嫌冒名頂替入學取得學歷。山東省教育廳回應,稱針對清查發現的問題,依法依規撤銷了相關人員的學歷(學位),並承諾將嚴查考生身份信息,切實保障考生合法權益。

兩年的清查工作,僅一個省內的14所高校,就發現了242人涉嫌冒名頂替入學。無論是接連爆出的冒名頂替入學事件,或是242人的數字,種種跡象,都很難讓人相信這只是個例。既然清查工作已經開始了兩年,也許能從側面反映,這個問題確實比較嚴重甚至存在規模化的可能。

要徹查冒名頂替案件,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原則——冒名頂替入學,是絕對錯誤且違法的,容不得半點僥倖,半點縱容,這是對被頂替者權益的極大侵害,也是對教育公平的視若無睹。

據媒體報道,“農家女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中,冒名頂替者的同事表示,“不該弄這麼絕,把她撤掉了,你們(被頂替者)能上去(工作)嗎?能不?”從道理上講,被頂替者合法權益被侵害、人生軌跡從此改變,居然會被質問,為什麼不能“寬容”一點去找頂替者“協商”,對權利的漠視和踐踏着實令人齒寒。

從法律上講,舉報頂替者不過是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為自己被侵害多年、已經無法彌補的傷害討一個公道,卻要被問為什麼不對違法行為妥協,為什麼要合法維權而不是非法地做侵害自己的幫兇,到底是誰“做得太絕”?究竟是這樣的觀念氛圍造就了批量冒名頂替入學的疑似案件,還是冒名頂替入學案的見怪不怪塑造了這種觀念,目前已難知曉。但要明確的是,這樣的荒謬觀念,是對權利的漠視,以及對違法行為的縱容,是絕對錯誤的。

樹立正確的觀念之外,還需要更切實的做法,來杜絕冒名頂替入學案件。例如,主動調查所有被舉報的疑似冒名頂替案件,暢通舉報與監督渠道,為被頂替者鋪平維權之路,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目前,這一點做得遠遠不夠,被頂替上大學的農家女向媒體表示,她去教育局查詢自己的高考信息時,被要求提供除身份證以外的身份證明,以證明“自己是自己”,這樣的做法,是懶政,也是對冒名頂替者的變相縱容。

冒名頂替案件,大多案情比較複雜,有的是單方面被瞞騙錄取通知書被中途截留,有的是本人不知情家長與被頂替者“合謀”交易,有的是默許甚至參與交易。無論是哪種情況,每一宗冒名頂替入學案都必須深入調查,徹底查明冒名頂替的具體過程、牽涉的所有人,是否有地下交易產業鏈或權力尋租,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要查得清清楚楚。在這個基礎上,再分別依法追責。

例如,有人將錄取資格讓與他人,並接受頂替者的資助,多年後發現此舉對其檔案、納税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並因此又舉報頂替者。這樣的案情明顯有別於錄取通知書被半路截留、莫名被剝奪入學權利,而家人瞞着本人賣掉錄取資格,則又是另一種情況。如何區分、認定不同的案情,作不同的追究和處理,也是一大挑戰。

冒名頂替入學案件在一地集中批量被曝光,是否有交易網絡、有多少相關人士涉案,都必須徹查清楚。註銷頂替者的學歷、學位,將其停職,絕不是類似案件的終點。查清冒名頂替案為何批量產生,建立起從監督、調查到追責的全鏈條機制,杜絕冒名頂替入學案,維護教育公平,才是正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3 字。

轉載請註明: 維護教育公平,徹查每一宗冒名頂替入學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