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醫生 ▏王錦萍:守護小島30餘年的女村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曼玉

“看到診所開着門,我們才能睡踏實。”福建省福清市城頭鎮吉釣村的村民們已經習慣了每天到村衞生所轉一轉,跟王錦萍拉兩句家常。

吉釣村位於一座海島上,這裏目前的常住人口有300多人,幾乎都是老年人,60歲以上的就有200多位。1986年,王錦萍成了島上唯一的村醫,直到今天。

王錦萍是土生土長的吉釣村人。從衞校畢業後,她本可以在城裏找到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在鎮衞生所工作的叔叔勸她回村裏,那裏需要醫生,而且她的母親也在吉釣村。王錦萍説:“媽媽在哪家就在哪。”

回村後,王錦萍申請入黨。父親問她:“你知道黨員的標準是什麼嗎?有什麼困難你得先上。”

“這我能做到。”王錦萍説。讀書時,王錦萍常到父親的辦公室去。父親在鎮上工作,是一名會計。別人下班了,他還在忙;別人還沒上班,他就已經到了;不是自己的工作,他也在做。父親在工作上的一絲不苟激勵着王錦萍。

最美醫生 ▏王錦萍:守護小島30餘年的女村醫

(王錦萍上門給村民看診。受訪者供圖)

回到小島的前三年是王錦萍最“苦”的日子。當時島上還沒通電,晚上只能點蠟燭給村民看診。沒病人時,王錦萍就把蠟燭吹滅,點煤油燈,這樣能省點錢。

村民們需要什麼藥,孩子們要打哪種疫苗,王錦萍就乘一艘小船到城裏的醫藥公司去採買。村裏沒有碼頭,小船無法靠岸,王錦萍必須捲起褲腿淌着水上下船。冬天,海水冰涼,水浸泡的地方,皮膚都壞了。海邊天氣莫測,有時上午出去買藥,下午狂風大作,王錦萍只能到鎮裏親戚家借宿,等到天氣好再回村,被困三四天是常有的事。

“這樣是我一個人苦。我離開了,苦的是大家。”再惡劣的條件都沒讓王錦萍放棄,她説自己和村民們已經慢慢相處成家人,捨不得離開了。

轉眼間,王錦萍的大兒子要到鎮上讀書,和她商量讓她過去照顧。想到診所還沒有“接班人”,她狠狠心給兒子辦了寄宿手續,拜託弟弟妹妹幫照看着。小兒子也是如此。孩子們總是不理解媽媽為什麼這麼忙,直到參加工作後,兒子們才明白,告訴她:“媽媽是我們的榜樣。”

王錦萍曾經跟村民開玩笑説:“我要是陪兒子去讀書,不在島上了會怎麼樣?”村民們很緊張:“你要是走了,島上就沒有醫生了,我們只能等死了。”

只要有需要,王錦萍一定會出診,無論是三更半夜還是颱風天。島上的路坡陡難走,她常常叮囑老人待在家裏,自己背上藥箱上門看診。睡覺時,她總是把手機放在牀頭,擔心錯過了村民的求助電話。為了看診方便,王錦萍還把診所搬到了自己家,樓下看診,樓上住人。晚上有人敲門看病,全家人都醒了。

有一年冬天,王錦萍在出診的路上摔傷,肋骨斷了一根,裂了兩根,醫生建議她躺在牀上休養一個月。第二天,一個患有食道癌的村民從醫院化療回來,躺在家裏疼痛難忍,她的兒子趕忙來找王錦萍。原本幾分鐘的路程變得異常漫長,等她一步一步挪到村民家中時,肋骨斷裂處的疼痛感陣陣襲來,已經無法坐下,只能靠在牀頭給村民看病輸液,老人和家屬很不好意思,又是致歉又是道謝。

“我們做醫生的自己生病先放着,先要把病人看好。”王錦萍説。

最美醫生 ▏王錦萍:守護小島30餘年的女村醫
(王錦萍上門給村民看診。受訪者供圖)

30多年來,王錦萍走遍了島上的每家每户,瞭解每個村民的身體情況。大多數村民自己不會記得吃什麼藥過敏,有什麼不良反應,王錦萍都瞭然於心。一看到他們的面孔,王錦萍就知道他們有什麼慢病,對什麼過敏。

王錦萍的付出贏得了村民的尊重和信任。村民們形容,王錦萍不只是醫生,更像是他們的親人。到患者家裏看診後,王錦萍常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幫獨居老人燒點熱水、送點吃的、清洗身體、換藥……“有她在我們就安心。”村民們説。

2018年王錦萍就應該退休,她還是放不下島上的村民,選擇了退休返聘。對於未來,她説:“如果身體允許的話,我會一直在島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2 字。

轉載請註明: 最美醫生 ▏王錦萍:守護小島30餘年的女村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