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方城市為外國人科普垃圾分類處理

中國僑網8月25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道,日本在垃圾處理和進行二次回收等課題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這已經成為大眾公認的事實。許多外國遊客在到訪日本時,往往會一邊感慨路面乾淨、無死角,一邊為如何給垃圾分類而發愁。

隨着日本政府對外國勞動力需求的進一步開放,越來越的外國人進入日本的地方城市工作和生活,如何消除在住外國人與當地居民在地域文化及生活習慣之間的矛盾,構建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社會,成為許多地方政府亟待解決的課題。而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何處理生活垃圾的問題,愈發引起人們的關注。

日前,京都府龜岡市為了幫助在住的外國人加強對垃圾處理規則的瞭解,製作了涵蓋中文、法語、葡萄牙語、印度尼西亞語、緬甸語等14種語言在內的垃圾處理説明。此外,還增加了使用簡單易懂的日語重新闡釋的版本。原本,該項説明僅有日語版和英語版。但是,隨着目前居住在該市的外國技能實習生的逐漸增多,考慮到這些這些外國技能實習生母語不同,龜岡市的市民團體和一些企業的志願者共同翻譯和製作了新版本。

龜岡市環境清潔推進科的工作人員表示,由於存在語言障礙,即使發現了外國人在處理垃圾方面的錯誤行為,也無法對他們進行糾正和提醒。目前,由這類情況而引起的社區糾紛時有發生。

另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説明將公佈在市政府的網站上,同時也會打印成A4大小的文件,通過僱傭外國勞動力的公司以及接收外國人的日語學校進行定向分發。此外,還將製成A3大小的説明,張貼在各個社區的垃圾處理點。

在這裏,需要進一步説明的是,由於日本施行地方自治制度,各地方自治體都保有相對獨立的自治權,表現在垃圾分類上,則是各地都有不同的管理細則。比如,在九州的一些地方,居民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時,需嚴格按照要求,一一對應地細分為四十幾種類型,否則就將受到相應的處罰。

日本的一些地方管理機構對於外國人還是比較人性化的。以外國人較為集中的東京和京都為例,考慮到國與國之間不同的國情、文化和生活習慣,大部分社區都對生活在其中的外國人保持一種相對寬容的態度,將垃圾分類的種別及細則放寬。同時,即使對方沒能按照當地要求處理垃圾,管理者往往也只是採取一種彈性柔軟的方式進行提醒,並不會對其進行懲戒。

事物常常具有兩面性。在對居住地的外國人採取彈性對策的同時,也必須考慮當地居民的感受。住在鄰近的外國人沒有按照要求對垃圾進行分類,或者沒有將垃圾丟棄到指定地點,又或者沒有按時丟棄垃圾而導致公共區域散發異味等反饋,也不絕於耳。

安居才能樂業,順利的融入當地生活,是在日華人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國之相交在於民。小小垃圾,事關外交。在尊重他人、理解文化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相應的尊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8 字。

轉載請註明: 日本地方城市為外國人科普垃圾分類處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