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滿洲里,地處中蒙俄三國交界之地,是中國最大的陸運口岸城市,旅遊業發達,但因地處高緯度地區,冬季的嚴寒導致這裏的旅遊業“冷暖分明”。-30℃氣温下,一名行人走在街頭,街邊店鋪排出的暖氣遇到室外寒冷空氣瞬間形成了一大片白霧。
在很多蒙古國人和俄羅斯人眼中,滿洲里就是中國北方的香港,這裏有漂亮的建築、繁榮的貿易、夜晚絢爛的霓虹,這些是他們在本國很少看見的。在中蘇街上,都是來自俄羅斯和蒙古國的遊客前來購買貨物,服裝、電器這兩類東西是他們最喜歡的中國商品。
滿洲里位於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東依大興安嶺,南靠呼倫湖,環境良好,傍晚的天空十分美麗,通透異常。在滿洲里俱樂部前,人們在-30℃的嚴寒中跳着風靡全國各個廣場的佳木斯快樂舞。這種被網友戲稱為“殭屍舞”的廣場舞正是由佳木斯市體育總會副秘書長創編。
冬日裏,滿洲里路邊的小型菜市場出售的魚早已變成一根根“冰棒”。這樣的場景在東北司空見慣。
黑龍江哈爾濱,一座有着東方巴黎美譽的城市。坐在車內,一座座巴洛克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折衷主義、法國先鋒派等各種風格的建築透過車窗映入眼簾。比起上海外灘黃浦江沿岸集中修建的萬國建築羣,這裏的建築風格更為多樣,分散在城市各處 。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是第一條亞歐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20世紀初,由沙俄主持修建的中東鐵路打開了清王朝北方的門户,這條在中國領土上修建的鐵路帶有侵略和殖民性質,大批歐洲貴族,商人,士兵和普通百姓沿着這條鐵路進入哈爾濱,這也帶來了各種文化和宗教。
整個哈爾濱被松花江分開,從地理上看哈爾濱老城區在江的南邊,而現在市政府新址地處江北,很多市民的單位與家庭分別在松花江兩岸,所以在冬季冰封的江面上有很多往返於兩岸的行人。
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中俄朝三國交界,朝鮮族人口所佔總人口比重近一半,街邊很多廣告牌都印着中韓兩種語言。這裏的青年人受韓國文化影響也多,一些愛打扮的小姑娘也學着韓劇裏的穿衣方式,在冬天只穿一件單褲,露出腳踝部分,非常時髦。
穿着貂皮大衣的女士走在延吉街頭。貂皮大衣是很多人對東北的刻板印象之一。貂皮大衣有良好的保暖性,穿起來也沒有羽絨服臃腫,成為很多東北人冬季的日常着裝。近年來由於皮草行業一些不正規的生產方式,讓貂皮大衣備受爭議。
近些年,東北人口流出嚴重,入冬之後又有許多東北人選擇南下過冬。這個時節的延吉街頭顯得非常冷清。一名朝鮮族婦女穿過馬路,一束陽光剛好穿過樓房之間的空隙照在她身上。
吉林通化,一名工人在鋼鐵廠裏作業鍊鋼。曾經東北工業基地被譽為新中國的“工業搖籃”,50年代開始,大量人口遷入東北,加入重工業生產。1985年後,在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大規模實施市場經濟改革時,東北地區仍舊堅持計劃經濟體制。此後,東北的GDP全國佔比逐年下降。
遼寧阜新,一名身穿短袖的家庭主婦夜裏在屋裏做飯,同一棟樓的住户星星點點亮着光。阜新是遼寧的經濟重鎮,煤資源儲量較大,達10億多噸。這裏的人説:“國企成就了東北,但現在也的確拖累了東北。”國有經濟發展不好,工資標準較低,大量東北人選擇離開東北。
遼寧丹東,一家飯店門口身着朝鮮族服飾的服務員在招攬顧客。和延吉流行的韓國文化不同,在丹東看到更多的是朝鮮的痕跡,畢竟這裏距離朝鮮只隔一條鴨綠江,最近的距離只有幾十米,水性好的人,扎個猛子就能游到對岸。
丹東是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是中國北端海岸線的起點,也是中國北方邊境線的終點。去年5月,丹東開通了韓國遊客專列。一個韓國旅行團在到鴨綠江大橋下合影留念。
一位青年人在鴨綠江上的船屋裏休息。夜晚沿着鴨綠江行走,兩岸的景象大相徑庭,丹東這邊高樓林立,霓虹絢爛,來自各地的遊客在這裏絡繹不絕。趕上農曆十五,月亮從江那邊升起,對岸的朝鮮卻很少有燈光,只能靠着依稀的月光分辨出大致的景象。
在中朝邊界上,一位女士一個人在鴨綠江大橋下望着對面的朝鮮,不知在想什麼心思。近些年,除了中朝邊境上偶爾發生的一些新聞外,已經很少聽見關於東北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