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清代詩人龐塏
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為“鬼節”,中元節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説法。道教將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個月圓之夜定為上元、中元、下元,分別為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形成了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節。
傳説中元節這一天地府洞開,鬼魂四出,有祀者,回家接受子孫的祭拜,無祀者,有公眾請佛道做法事“普度”毋使孤魂野鬼,流浪為害,這種對亡靈的有意識的祭祀活動早在先秦時代就有,當時是一種萌芽狀態,而祭祀亡靈作為中元節的主題也是逐步確立的。
“死亡”對於人類來説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在死亡面前人類是那樣蒼白無力。但人類是萬物的靈長,並不甘心對死亡俯首稱臣,於是認為死亡不是人的寂滅,而只是轉入靈魂狀態,肉體是可腐的,但靈魂永在。靈魂信仰有着久遠的歷史,在距今18000年的山頂洞人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山頂洞人的墓地遺物:死者佩帶有飾品,身旁放着生產工具,在死者周圍撒上了一圈赤鐵礦粉,這種活動的成熟形態便是原始社會的巫術禮儀之後,便是以父系家長制為社會基礎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本氏族祖先的英雄人物大都具有不平凡的神異誕生和巨大的歷史使命,人們對這些巨人英雄的赫赫戰功崇拜乃至敬畏。“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為古代社會生活的兩大要務,而祀祖對於百姓來説有着直接的意義,祖先與自己血肉相連,祖先的神力理所當然地成為子孫後代的精神依靠。
正是這種深層次的中華文化底藴讓中元節的祭祀活動能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