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炎炎夏日,走進瀋陽芯源微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源微)製造車間,寬敞、潔淨,機器聲轟鳴,穿着藍色防靜電服的員工專注地調試着設備。這家深耕國產半導體裝備研發製造的公司,是遼寧省科創板“第一股”。
“遼瀋裝備基地的產業基礎、配套能力和裝備人才是芯源微發展壯大的根基。”芯源微董事長、總裁宗潤福説。
遼寧,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如今正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產業政策扶持力度,為小康夯實創新基石。
作為能源、糧食大省的遼寧,也正在從資源稟賦中挖掘讓百姓致富的富礦。在草莓大棚、萬畝桃園、淺海灘塗,科技、產業、生態聯姻,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日子甜起來。今日遼寧,正以“高新”產業、“清新”生態,託舉人民幸福生活。
創新產業生態,為地區發展“造血”
遊覽車變身全息影院,紙幣上的人物變成一張張精美油畫,與無屏顯示的影像自由互動……走進瀋陽體驗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簡稱體驗科技),影像變得觸手可及。這個不到50人的團隊通過“立體視覺”技術,將ARTAR畫劇屏技術、照相術升級為超光譜像立方技術,讓深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和散佈在廣袤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活”了起來。
如今,體驗科技在完成世界第一輛全息汽車的基礎上,與中國有線、新松機器人、銀隆汽車等公司,聯合打造全球5G智能新能源全息汽車產業中心。
體驗科技所處的瀋陽高新區,涵蓋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醫療等主導產業以及IC裝備製造、民用航空、機器人、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等16個細分產業領域,正在以“高新”謀求瀋陽的“重智成城”,東軟、新松機器人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雲集在此。
本溪是著名的鋼鐵之城,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縮影。近年來,當地調整產業結構、破解資源型城市長期累積的體制機制性和結構性矛盾,緩解生態環境壓力,醫藥產業成為本溪高新區的支柱產業。2019年,本溪高新區地區生產總值40.45億元,是發展藥業之初2007年的3.05倍。
如今的遼寧,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華為錦州雲計算數據中心啓動運行,中國航發燃氣輪機公司落户瀋陽,2019年遼寧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8.7%,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4700家,全省已備案瞪羚企業134個。
既能做能源、糧食的壓艙石,也能挖出文旅附加值
在碧波萬頃的蘆葦蕩間,接天連地的遼寧省盤錦市紅海灘畔,有一條深埋上千米的“氣龍”潛藏在遼瀋大地之下,這便是遼河儲氣庫羣。
“夏天來氣量多,用得少,可以儲存在地下,冬天用氣高峯期再採出來,滿足居民、企業用氣的需求,這既能緩解區域內天然氣供應緊張問題,有效利用能源,也能減少碳排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遼河油田儲氣庫公司副經理陳顯學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19年11月,遼河儲氣庫羣項目正式開工,項目建成後最大工作氣量可達122億立方米。
作為一座能源之城、“中國北方糧食城”,盤錦着眼糧食安全戰略,加快打造東北糧食儲備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產業基地。
海風習習中,位於遼寧盤錦市的中儲糧東北綜合產業基地物流公司的碼頭邊,一艘名為“萬宏達”的貨輪正在裝載玉米。中儲糧(盤錦)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宗傑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盤錦港共有30艘外貿貨船運來173萬噸大豆,這保證了疫情期間東三省大豆油和豆粕供應不漲價、不脱銷。
在不遠處的中儲糧油脂盤錦基地油脂加工區,每天可以壓榨大豆5000噸、油脂精煉1000噸。
在盤錦市興隆台區遼河國際藝術區內,手藝人張守波挑起一支蘆葦杆,剪切、浸泡、熨燙,製作蘆葦畫。盤錦蘆葦質量上乘,以蘆葦為原材料的藝術創作,成為盤錦市向文化要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以石油起家的盤錦市發展全域旅遊,打造城市會客廳。以遼河藝術區為龍頭,結合濕地文化、遼河文化、石油文化、鄉村文化等地域文化,當地形成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挖得一手好石油的盤錦,也是“挖文旅”的高手。
技術、生態加持,山海林田變致富富礦
在遼寧,特殊的自然資源稟賦在技術、產業鏈和生態的加持下,山海林田正在讓人民脱貧致富。
“現在我們的生活一點也不比城裏人差!”站在遼寧東港市椅圈鎮的“玖玖農場”,村民蔡有貴自豪地説。2017年5月,他建的草莓大棚,當年就回本。2018年,他拿出一部分收益建了2000平方米的草莓包裝車間,當年純收入約200萬元。
在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草莓種植户有約10萬户。遼寧草莓科學技術研究院刁玉峯介紹,他們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東港草莓下果早、個頭大,最早11月初就能上市。
近年來,東港市打通草莓產業鏈,2018年,東港草莓總產值達49億元,線上銷售額37.9億元,佔銷售總額的60%以上。
行走在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北井子鎮海鷹村,一片片的蝦場、養殖池塘隨處可見。目前,村集體擁有72000畝灘塗、27000畝淺海和2200畝蝦場,2000年後村裏進行灘塗和淺海養殖。
“以前村裏負債1500多萬,連飯都吃不上,現在不僅有分紅,過年過節還有很多福利,只要勤勞點,一年掙個十萬八萬很容易。”70歲的村民戴英説。
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與朝鮮隔江相望,這裏以數萬畝桃林蜚聲海內外。5年前,王忠武辭職返鄉,和妻子管理起自家房前屋後的兩畝桃園,經營民宿飯莊。如今,他們將生活做成了生意,把生意做得充滿詩意。
河口村黨支部書記冉慶臣介紹,河口村堅持發展原生態綠色農業,積極開發生態旅遊產業,其中,沿江山坡上燕紅桃成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富礦”,年產量約4000萬公斤,產值約1.52億元。
“現在政策好,只要肯出力,沒有苦日子。”王忠武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