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華商談抗疫:願做兩國民眾的“潤滑劑”

中新網6月13日電 據澳洲網報道,“海外僑胞在疫情發生之後,同心同德,努力打好支援國內抗疫的上半場,同時又與各國人民一起打好抗擊疫情的下半場。”6月11日,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在主持“海外華商談抗疫”澳大利亞專場線上分享會時表示。

當天,數名在澳華商和學者在線分享了華僑華人在澳抗擊疫情中的奉獻、對澳大利亞經濟與華人社區未來發展趨勢的見解,以及對疫情後期的社會觀察與思考。

華商華人守望相助是傳統

澳大利亞華人金融專家協會會長曾毅表示,僑胞跨國抗疫應急與特殊羣體的互助是她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她以親身參與的“熊貓援助—抗疫·川僑在行動”公益活動舉例,“我們給求助我們的家長們和在悉尼、墨爾本等地的留學生們打電話,幫助他們分析當下是‘回’是‘留’的具體情況,疏解他們心理上的焦慮,排解他們的恐慌感。”旨在為僑胞、留學生和他們的親屬提供信息諮詢,心理輔導,教育援助和法律援助。

自疫情在澳暴發以來,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曾多次公開點贊在澳華人抗疫貢獻。澳中商業峯會主席楊東東在會上介紹,華人蔘與到當地抗疫中,組織向醫護人員和當地居民等捐獻。“我們請小朋友們在捐贈的物資箱上寫上圖文並茂的愛心祝福語,這些物資被送往警察局、醫院等地。”

“如今,隨着中國疫情好轉,悉尼華商最近也通過購買四川的蜂蜜和雲南的玫瑰花餅來支援地區人民復工重建。此外,悉尼很多藝術家團體創作藝術作品支持中國。”楊東東説。

澳大利亞瑞能資源有限公司董事歐志亮博士介紹了西澳各僑團的抗疫行動。“我們希望發揚中國守望相助的傳統,一個主要的工作是幫助留學生,以及一些短期的訪客和遊客,他們反而是如今在澳比較困難的羣體。”歐志亮説,“我們通過同鄉會按學生來源地進行包乾幫助,為他們解決送貨、採購等實際問題。同時,幫助那些有簽證問題、租房到期以及無車出行的遊客們解決各種困難。”

做兩國民眾間的“潤滑劑”

“作為老百姓,我們應該與駐在國民眾多溝通交流,加強與民間的友好交往,相互尊重彼此的習俗和文化。作為有知識的華僑,我們有能力有智慧做兩國民眾之間的潤滑劑,減少誤解,幫助祖籍國和居住國相互瞭解。”曾毅在連線時説。

歐志亮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我們希望大家能用和平的對話來解決分歧。我們應該尋找中澳的共同點,民間交流可以作為這種框架下一個重要的潤滑劑。”他認為,疫情帶來的影響波及全人類,不分某一種族,也不只影響某個國家,早日解封,早日恢復生產,是各國一致的目標,這更需要各國攜手,共同抗疫。

同時,楊東東也表示,在處理中澳兩國關係上,華商要做好“潤滑劑”角色,“實際上在這個分享會上,我們已經在發揮‘潤滑劑’的作用。”

江蘇師範大學研究澳大利亞華僑華人的學者張秋生教授在參與討論時表示,和當地主流社會的溝通十分重要。“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可以根據澳大利亞制度和經濟社會的特點尋求發展的機遇。同時,利用澳大利亞多元文化政策環境和各種媒體渠道在主流社會積極發聲,維護華裔的正當權利。”

他認為,華商應該轉換思路,尋求新的發展商機和業態,減少損失。他了解到,澳大利亞華商華人現在有很多新的做法,比如網絡直銷、餐館外賣、跨境電商等。“我想,中澳兩國關係最終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同時,華商也可以在推動兩國關係中發揮他們相應的作用。”張秋生説。

跨越“邊界”的不可替代力量

海外華人研究協會主席李明歡教授在做會議總結時提到關鍵詞“邊界”。“這個邊界我覺得有現實當中的有形邊界,也有無形的邊界。不論是國家地區邊界還是不同的體制、文化、信仰、階層等等,‘邊界’在疫情面前都受到了重大挑戰。”

李明歡認為,經濟在跨越邊界的發展,人口在跨越邊界的流動,文化在跨越邊界的交流。“這個邊界對於我們華僑華人來講,意義更為重大。華僑華人是跨越邊界生活,經營自己的領域,也是跨越邊界的橋樑。從這個角度來講,疫情之後,在世界發展、跨越邊界交流溝通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華僑華人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李明歡説。

“華僑華人需要的是雙重認同,需要所在國的認同,也需要原籍國的認同,他們也確實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之間,發揮着他們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我們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的未來做出特殊貢獻。”李明歡總結説。(高楚頤 羅海兵)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2 字。

轉載請註明: 澳大利亞華商談抗疫:願做兩國民眾的“潤滑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