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任德國總理四屆後,默克爾表示:在2021年任期結束之後,將不再參選國家總理。
歐洲的這位“鐵娘子”的傳奇一生,終於要落下帷幕了。
德國經濟在這位總理的帶領下,挺過了歐債危機,一路高歌,國家軟硬實力相對上升,成為了在歐洲首屈一指的“領頭羊”。
她的中庸與穩重不僅領導了德國的前進,還營造了一個相對穩定團結的歐洲。
也正是因為如此,默克爾被媒體和民眾們親切地稱為“德國母親”。
在福布斯發佈2019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 ,默克爾連續9年蟬聯榜首,這也是她第14次上榜。
默克爾連任了多久?她熬過了三屆法國總統,三屆美國總統 ,三屆英國總統。
領導了德國這麼久,就連隔壁的普京大帝都不禁要豎個大拇指。
一、優秀的的東歐科學家
默克爾於1954年7月17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父親是一個信奉新教的牧師,母親是一位教授英語和拉丁語的教師。
在她一歲那年,默克爾一家人便搬到了東德,他的父親是一位社會主義支持者。
那時,柏林牆還沒有建立。
路德派教堂是東西德分裂之後僅存的、在兩德都能繼續運營的教派。但是在社會主義的東德,教會免於國家權力干擾的獨立權反而使他們家經常受到懷疑。
因此,在默克爾小時候,東德的教會時常被視為西方的情報機構。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父親也在默克爾很小的時候就教給了她如何面對警察和國家安全部人員的詢問,避免意外的發生。
也正是因為如此,默克爾早早就形成了謹小慎微的性格,這為她以後決策德國事務時穩重保守的風格打下了基礎。
默克爾從小便有語言學習的天賦,她中學時期的俄語老師貝恩後來回憶道:“小時候的默克爾貌不驚人,卻天賦異稟,她説俄語時不會犯任何語法錯誤。”
多年後,在與普京會晤時,默克爾一口流利的俄語讓普京大為吃驚。
然而,那時的她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國的領袖。
默克爾上學期間儘管成績出眾,但外貌平平無奇,愛好穿暗色的衣服,所以常常被同學嘲笑為“灰老鼠”,屬於那種“沒被吻過的一族”。
但默克爾並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她順利的在東德完成了學業,並於1973年考上了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專業。
5年後,她成功考取了碩士學位,開始在東德科學院的物理化學研究中心工作。
整日埋首實驗,按部就班的工作讓默克爾滿足生活現狀了嗎?我們無從得知,彷彿她的性格天生就適合這種平淡的生活。
在艾博曼的評論當中,默克爾是個這樣的女人:
“悶聲的人更容易適應新環境,他們等待時機,而不是一蹴而就,他們三思而後行。這些悶聲的人會想:我怎麼才能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説出一些真話呢?這些人好像國際象棋棋手一樣。我對於默克爾有這麼一種感覺,她總是把事情想透,而且總是比對手多想那麼幾步。”
時代的浪潮在暗中湧動,默克爾也在這場浪潮當中隨之搖擺。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轟然倒塌。
德國分裂的時代就此結束。
1989年11月,默克爾加入了一個小黨派,這本只是一次乏味生活中的調劑,可沒想到,這竟成了她命運當中的一個轉折點。
二、“科爾的小女孩”
機緣巧合之下,默克爾加入的政黨組織後來併入了德國執政黨基民盟(CDU)。
在機緣巧合之下,默克爾也成為了執政黨中的一份子。
1990年10月3日,科爾在聯邦議會大選中成功戰勝了社民黨候選人奧斯卡·拉方丹,成為兩德統一後的第一任德國總理。
由於默克爾出色的個人能力、女性的身份以及來自東德的背景,她吸引了科爾的注意,自此之後一路受到科爾的提攜。
1991年,在默克爾參政一年後,科爾便任命她為德國婦女與青少年部長,三年後,她又出任更具影響力的環境和核能安全部長。
1998年9月,默克爾成為德國基民盟的秘書長,在黨內地位僅次於領導人。
由於身份背景原因,受到了科爾的提拔,這是默克爾的第二次運氣加持。
從聯邦部長到後來的基民盟領導層,可以説沒有科爾,就沒有默克爾的今天。
因此,媒體也時常把默克爾稱為“科爾的小女孩”。
在科爾的加持下,默克爾步步高昇,在公共場合也經常結伴出現,在整個朝野心裏都明白,默克爾絕對是科爾身邊那個不可或缺的“第一助手”。
誰都沒想到,未來的某天,兩人竟會陷入“針鋒相對”的境地。
1999年,科爾領導的基民盟爆出政治獻金醜聞,社會一片譁然,在一片噓聲中,基民盟陷入了糟糕的輿論風波,一時間危在旦夕。
就在各大媒體摩拳擦掌,準備對這位科爾身邊的“紅人”大做文章時,默克爾的選擇卻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默克爾並沒有像人們希望的那樣隨着科爾垮台,她做出了一個正義且無情的決定:公開在報紙上發表聲明譴責科爾,呼籲黨員們與科爾劃清界限,希望他辭職。
默克爾説:“我這麼做會被視為忘恩負義,但個人感情應該服從於黨派前途,我要拯救基民盟於危機之中。”
默克爾的反向操作,將基民盟黨派的作風問題轉換成了科爾的自身問題。
在輿論強壓之下,科爾迅速被黨員孤立,基民盟黨主席朔伊布勒也因為脱不開干係而宣佈不再競選黨主席一職,幾個月後,默克爾成為了基民盟主席。
誰也沒想到,那個“科爾的小女孩”竟會做出如此果敢的舉動,整個朝野的官員看待默克爾的眼神也有了一些變化。
如今的默克爾儼然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政客,早已不再是從政經驗不足、靠幸運走上高峯的政治花瓶了。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舉行的聯邦選舉中與總理施羅德角逐下任總理。
2005年11月22日,默克爾正式成為德國第一位女性聯邦總理。
三、“德國母親”與“歐洲祖母”
2009年,歐洲從薄弱的希臘開始發生了歐債危機,由於歐盟沒有一個統一強大的政治經濟管理機構,歐債危機波及多國。
默克爾自上任以來便針對於國內推行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施行緊縮的財政政策,下調個人所得税、削減企業醫保繳費,同時也減少了失業金,刺激失業人員再就業。
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是延續上任總理施羅德出台的經濟政策,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歐洲央行開始降息,並施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歐元疲軟又讓以出口貿易聞名全球的德國最為受益,從而開啓了德國經濟的“黃金十年”。
在整個歐洲都陷入了經濟危機時,沒想到德國的經濟在默克爾的帶領下不降反升,竟一舉成為歐洲領跑者。
在外交上,德國成為了與華交往密切的友好歐洲國家,默克爾自2006年起,已經有過12次訪華經歷。為中德兩國之間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特朗普在美國上台後,對於美德之間600多億的貿易逆差感到非常不滿,2017年3月17日,特朗普上台後默克爾首次訪美,而那次雙方之間氣氛冷硬的會晤比默克爾想象的要糟糕的多。
之後,默克爾冷靜地意識到歐洲不能再依靠美國了,歐美在二戰後建立起來的規則必須要得到改變,歐洲人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
她從不放棄改善美德兩國的關係的任何機會,屢次嘗試與特朗普對話協商,但結果大多都是草草了事。
她努力維持歐盟的發展,比如向全歐洲推廣財政“緊縮”的德國模式、用極為苛刻的條件救助希臘等,小心翼翼周旋歐洲與美國,處理與俄國之間的和平關係......
默克爾發揮了作為歐盟重要領導人的作用,穩定了長期在“風雨飄搖”中的歐盟局勢,讓歐盟得到了喘息之機。
法國《回聲報》曾把默克爾稱為“歐洲祖母”,在國內,人們稱她為“Mutti der Nation”(德國母親),在國際上,更有着“鐵娘子”之稱。
默克爾的政策兼收幷蓄卻又十分有力,謹慎而務實,提高了德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領導歐盟了走向穩定。
四、飽受爭議的輿論投機者
默克爾在任職期間,其實並未做出太多大的成就,她從國際上得到的尊重與讚賞,來源於為德國做出的一個又一個正確的小決定,然而,也正是因為決定,中斷了她的連任之路。
一旦涉及民情,默克爾便沒有了原則,她似乎總是在搖擺不定。
在當年與施羅德的總理競選中,她還不太懂輿情對於民眾支持的重要影響力。
默克爾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為《施羅德並不代表所有德國人》,文章支持伊拉克戰爭,而施羅德聲明不支持這場戰爭,默克爾鮮明的立場與施羅德形成反差,她幾乎差一點就失去了當年戰勝施羅德的微弱優勢。
在差一點輸給施羅德之後,默克爾對自己説:“人民以後要我怎樣,我就怎樣。”
因此,批評家們稱她為“機會主義者”。
在當環境部長時,默克爾力挺核電,推動將德國全面棄核日期延後至2036年,並允許狀態較好的核電站延期運行。
但是在2007年的一項民意調查中,有超過70%的德國民眾支持全面棄核。
最後,隨着日本福島核電站危機來臨,國內對核電的恐慌情緒再次衝上高峯。
默克爾表示不再支持核電,德國將在2022年棄核。贏得了一大波的民眾支持。
在2015年之前,默克爾對待難民的進入持謹慎態度,在一次電視節目中,一位巴勒斯坦的小女孩懇求默克爾讓他們一家留下,默克爾回應道:
“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裏可有成千上萬的人,要是我們説聲‘你們都過來吧',到時候我們可控制不了局面。”
遭到總理的拒絕後,小女孩當場就傷心地哭了出來,民眾們紛紛指責默克爾冷血無情,他們希望德國寬鬆難民進入,救助這些無家可歸的中東人民。
兩個月後,默克爾一改當時台上的堅決面目,出台了無限制的接收救助難民的政策,霎時間,人道主義光輝照耀德意志。
然而,這一舉措對德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截至2016年底,德國難民人數已從15年初的45萬上漲到150萬。
隨之而來的,便是社會犯罪率激增。
本以為增加的勞動力可以緩解德國老齡化,但是難民與本國民眾之間的社會問題卻首先擺在了默克爾政府面前。
因為宗教與文化的差異,造成難民和居民們的種種衝突,救助金的豐厚又使難民們好吃懶做,人們又開始起抱怨難民的“入侵”。
民意撕裂,默克爾的支持率開始一路下滑,後來她也反省自己,認為那是一個欠妥的決定。
於是,默克爾決定體面的離開,雖然這次疫情處理得當,民眾支持率有一定回升,但她堅持重複稱不再參選下一屆總理競選。
不知沒有了默克爾,德國下一步將走向何方。
她一直堅持中立理性的態度對待問題,勤奮務實,引領着歐洲與德國前進。
通觀默克爾的從政生涯,她總是能夠伺機而動。特朗普雖與默克爾在許多事項上不和,但是他也讚賞默克爾為“真正的世界領袖”。
疫情依然在持續,經濟下行危機加劇,歐洲的核心會做什麼還有待觀察。
但默克爾卻在早年的一次演講中説過:“我一直希望能體面地做好分內的工作,終有一日也能體面地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