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完全掌握了制空權和制海權,面對日軍把守的諸多島嶼,尼米茲等人採取“越島戰術”、“蛙跳戰術”,大踏步地向日本“絕對國防圈”縱深挺進,曾經不可一世的聯合艦隊,毫無還手之力。
然而,再好的戰術也不能“包治百病”。塔瓦拉戰役中,美軍短短5天就傷亡了3000多人,既領教了日本陸軍的頑強抵抗和垂死掙扎,也發現了兩棲作戰中的諸多問題。在隨後攻佔馬里亞納羣島的戰役中,更加註重各軍種的配合與協同。
日本為確保“絕對國防圈”,傾其所有。
馬紹爾羣島的丟失,讓日本高層憂心忡忡,因為被譽為“太平洋防波提”的馬里亞納羣島,是“絕對國防圈”的核心,也是阻止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略要地。一旦被美軍突破,日本本土將在其遠程轟炸機的打擊之下,必須全力以赴。
首先,改由陸軍進行防禦。隨着海軍的優勢不在,對馬里亞納羣島的防禦也力不從心,日本大本營決定由陸軍接管,並將中太平洋地區的部隊整編為第31軍。可眼下的日本陸軍主力,被拖在中國戰場艱難維持,幾乎無兵可調。
不得不從東北的關東軍中抽調2個師團加強該地區。到了戰爭後期,關東軍15個師團被抽調得只剩4個師團,成了“空架子”,這是後話。至此,在馬里亞納羣島的日軍已達7萬人,其中塞班島4.3萬人、關島2萬人、提尼安島8000人。
其次,整合海軍全部力量組成第1機動艦隊。其中包括9艘航母、439架艦載機在內的近60艘各類的艦艇,由經驗豐富的小澤治三郎擔任艦隊司令。此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也制定了“阿號行動”,準備拼死一搏。
更重要的是,發揮岸基航空兵與艦載航空兵的協同作戰。為對付強大的美太平洋艦隊,日本將防衞該地區的第1航空艦隊,改編為第5岸基航空隊,作戰飛機1644架,分別駐守各個島嶼,配合第1機動艦隊,從實力看,與美軍有一拼。
此時的尼米茲,也組織了一支龐大的進攻艦隊。包括各類航空母艦29艘,共計艦艇154艘,艦載機1500架、登陸艇500多艘、登島部隊13萬人。這是戰爭爆發以來,太平洋艦隊出動艦艇最多的一次,實力空前強大。
一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航母決戰開始了。
1944年6月15日,美國遠征艦隊開始登陸塞班島,豐田副武決定實施“阿號行動”計劃,出動了包括9艘航母在內的,所有可遠航的艦艇,其中艦載機400多架,拉開了決戰的架勢。美軍儘管實力超強,但不得不“無動於衷”。
一是,從飛機航程看,美軍飛機不佔光。由於日軍艦載機無裝甲、重量輕,續航半徑達700多公里,遠超美軍艦載機200多公里,儘管美機性能優良,但“腿短”卻是致命傷,只得“以逸待勞”,將劣勢變為優勢。
二是,太平洋艦隊的任務是保護奪島,不是進攻。在塞班島方向的美軍有15艘航母,艦載機900多架,對日軍的航母早就“垂涎欲滴”了,但上級命令必須全力以赴確保登陸部隊的安全,不得貿然出動,飛行員們只得望洋興嘆。
好在美軍不能出擊,但架不住小澤第1機動艦隊的進攻,他們共出動4個波次326架飛機,美軍立刻起飛240架戰鬥機進行攔截。日軍那些“菜鳥級”的飛行員,根本不是美軍的對手,紛紛被擊落,甚至出現15架飛機同時中彈爆炸的場景。
再加上,美軍新裝備的帶有近炸引信的高射炮彈,能感應到對方飛機距20米處並爆炸,大大增加了高炮的防空能力。一天之內,美軍就輕鬆擊落了200多架日本飛機,而自己只損失了23架,被美軍官兵們戲稱:“馬里亞納獵火雞”。
更讓小澤惱火的是,他的旗艦“大鳳號”航空母艦,遭到美軍潛艇魚雷的攻擊並沉入大海。同一天,曾參加偷襲珍珠港的“翔鶴號”航空母艦,也被魚雷擊中沉沒。整個海戰,日軍的3艘航母被擊沉,損失艦載機380架,最後的老本也打沒了。
相比而言,攻佔島嶼成了美軍最頭疼的事。
儘管美軍吸取了塔瓦拉戰役的教訓,改進了登陸艇的設計,能在更淺的海灘上登陸,研製了噴火坦克對付地下碉堡,但忽視了炮火準備的作用。致使登陸塞班島的2萬人部隊被壓制在灘頭,第一天就損失了2000人。
夜晚,1000名日軍在36輛坦克的掩護下,向灘頭的美軍發起衝鋒,經驗豐富的陸戰隊員一點也不驚慌,他們發射照明彈,將夜空照得如同白晝,同時呼叫艦炮火力進行覆蓋。很快,這股日軍全軍覆沒。
第二天,美軍恢復了進攻,學聰明的美軍不再貿然出擊,遇到抵抗,要麼呼叫炮火,要麼以噴火坦克消滅一個個據點,儘管進展不快,每天只能前進4百米,但收效明顯,美軍傷亡數字逐漸減少。到了7月7日,美軍終於佔領了塞班島。
塞班島登陸戰,美軍傷亡1.6萬人,日軍加上平民共有6.3萬人死亡。儘管從傷亡比來看,美軍的損失不算高,但這麼高的傷亡數字,還是引起了美軍高層的關注,尤其是火力準備和防備夜戰方面,必須總結經驗,將傷亡數字降到最低。
當然,通過塞班島戰役,美軍覺得對關島實施登陸的兵力還要加強。因此,原定於6月18日的進攻被延後到7月21日,擔任總預備隊的第77師到達後,總兵力已達4.5萬人。而在其到達前,美軍已經進行了13天的炮火準備,效果顯著。
進攻開始時,戰列艦抵近射擊,轟炸機也同時行動,雖然日軍依託工事進行阻擊,但很快就被美軍的支援火力消滅。儘管推進速度依然不快,但部隊的傷亡明顯下降。戰役結束後,美軍傷亡7000人,比塞班島戰役少了一半。可以看到,推遲進攻是值得的。
有了這些經驗,美軍在攻佔距離塞班島5公里的提尼安島時,更加重視炮火準備。自佔領塞班島部分區域後,美軍第24野戰炮軍的200門155毫米火炮部署該島,在15天內,發射炮彈2萬4千多發,平均每分鐘發射一發。
這樣的火力的準備,以及步炮協同,讓美軍僅用9天就攻佔了提尼安島,傷亡減至2000人。經過2個月的作戰,尼米茲終於奪取了馬里亞納羣島,擊斃日軍6萬餘名,而美軍僅陣亡5000人,這都與美軍日漸成熟的兩棲作戰模式分不開。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