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有時往往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以及當地百姓的生活是否過得好。譬如我們所熟知的中東地區,因為地下埋着石油,政府靠着賣石油,財政極其富裕的。也正是因為有錢,他們對土生百姓的社會福利,不亞於任何一個福利形態的發達國家,甚至因為更有錢,顯得更加的大方。
正是因為自然資源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國與國之間若存在爭議,同時爭議地區發現可以快速變現的存在,這個爭議無疑會被無限的放大,甚至會出現對於一些根本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會被國家與國家之間搶得頭破血流。
這不位於北緯?23°58′?東經68°48′的先生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自然特徵上看,這個地方是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它是一個面向阿拉伯海的沼澤地。甚至在六月到九月的雨季之時,絕大部分地方還會被淹沒。
若人類居住在那裏,別説如何在沼澤上,將房子搭建起來,可能在雨季的時候,就被一波洪水全帶走了。在而從政治上説先生灣,這是英國撤退印度時,留下的後遺症。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沒能抗住殖民地獨立浪潮,同意了自己口中的“女王王冠”上的鑽石“印度”正式獨立。然而英國並不準備就這麼簡單就放過這個名叫“印度”的殖民地。
明明在英國“殖民”時代是一體的印度殖民地,在英國的暗中推動之下,分裂成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且為了所謂“嚴格各管各”的需求,英國忽視印度當地複雜的國情,簡單的以宗教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版圖,造成整個分裂過程極其的混亂。
數百萬印度殖民地百姓流離失所,同時混亂之中,對二國邊境的設定也留下了很多爭議的地方。前文所提到的先生灣就是其中最真實的產物。
英國統治印度之時,先生灣在行政上是屬於信德省喀奇縣管轄。結果在印巴分裂的時候,省和縣出現了嚴重的分裂,信德省大部分因為信奉伊斯蘭教的人更多,於是歸入了巴基斯坦。但其下面管轄的喀奇縣,則是印度教人口眾多,並沒有歸入巴基斯坦,而加入了印度,成為面向阿拉伯海的重要出口。
面對英國人的如此分發,印度、巴基斯坦雙方都不買賬,巴基斯坦希望拿到整個信德省,印度這邊也想着,既然喀奇縣在自己手裏,那信德省不可避免可以是自己的,畢竟讓“喀奇縣”不寂寞也是不錯的選擇。
而起初由於這塊地確實沒有人居住,也沒有讓人居住的條件,印度、巴基斯坦都沒有較大規模的爭奪,更多的是在嘴上對慫。直到當地發現了石油儲備,一下子印度、巴基斯坦熱鬧起來了。
不完全統計,自1969年開始,為了先生灣下面的石油,印巴之間爭搶可快5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