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的老司機不太“懂車”也不知道啥參數,卻讓我愛上汽車

引言 | 你陪我長大,我看你變老

前幾天,回老家看望生病的父親,又順手幫他收拾了下老凱美瑞,一個人坐在車庫,想起了許多故事:小時候看他掛擋、喜歡上車,長大後教我開車、成家立業,如今我已成為父親,卻用輪椅推着我的父親,在醫院煎熬……

正好趕上父親節,應景聊聊我父親的汽車故事吧。90年代的專職司機,開過的車從解放卡車到蘭德酷路澤,曾以130km/h的速度在冰路飛馳、也跑出過300km 7小時的“驚人”記錄。

更重要的是,作為較早接觸汽車的一批人,小時候困難的家境,讓他形成了超務實、節省的思維,選車時的關注點,和我們年輕人有很大不同,馬力大小、加速快慢和配置高低都是浮雲,以上統統不是重點。

一、老輩兒人,駕駛車更有態度

90年代,做司機的門檻應該比現在高,需要專門學習修理和駕駛技術,那會的車質量不太穩定,小到門拉手、大到半軸,説不定哪天就壞了,不會修車,真當不了司機。所以也有老話説:想開車,先會修。

或許,是那會兒獲得個正式工作機會不容易,他們這代職業司機對駕駛格外認真和嚴謹,父親每次坐在駕駛位都把後背挺得筆直,手握方向盤一絲不苟,氣氛甚至有些緊張。

駕駛風格也相當規矩,每次通過測速點,都會比標準值低一些;轉彎提前並道,絕不壓線;開車從不接打電話,開車玩手機更是不可能發生。但這和技術好壞沒什麼關係,有一次着急趕飛機,在零下40多度的冰雪路面,他硬生生把速度提到了130km/h,甚至更快,但乘坐依然平穩。

另外一個細節是乾淨。父親開的公車從解放卡車、北京吉普、奧迪100換到陸地巡洋艦,不管什麼車,每天基本都擦的乾乾淨淨,當時還以為他很喜歡車,只是無論換哪輛公車,都無法從他眼中看出不捨或興奮。

直到很多年後才明白,開車對於他來説就是養家餬口的飯碗,車伺候的乾淨利索、駕駛謹慎仔細,就是為了讓飯碗安穩一點,僅此而已。

二、什麼是老司機,“攢”輛車是基本操作

後來家裏情況好了一些,也開始考慮購買私家車,當時的條件只夠買輛二手捷達或桑塔納,但父親都不太喜歡,老家小城的路況不好,家裏親戚又多,經常幫忙拉人拉物,空間大才合胃口。

剛好他朋友有輛年久失修的長城賽弗,放單位大院2年多沒動過,早被人當配件車拆的亂八七糟了,好在有手續可以補檢,售價也夠便宜,我父親幾乎沒猶豫就拿下了。畢竟當時便宜的硬派越野車很少,能買得起的,除了賽弗就剩北京吉普了。

這輛賽弗當時的狀態絕對是戰損級,車內座椅不全、內飾破敗不堪、沒有電瓶、發動機不着火、連玻璃都殘缺不全。不過,正是這輛“破車”,讓我愛上了車。

父親找了幾個同為司機的同學幫忙,老哥幾個在院子裏把車架起來就開始整修了,每天下班和週末,家裏都有父親和叔叔們忙活的身影,找配件、安裝,反反覆覆樂此不疲,賽弗也一天天健康起來,慢慢下了“手術枱”。

聞着打着火時的汽油味兒,那種成就和喜悦,比我多年後開着自己的頂賬寶馬5,還滿足。

修車大概花了2個多月時間,但人家根本沒拿當個事兒,就跟吃飯、上班一樣普通。不少叔叔甚至還有“撿到寶”的興奮:這車發動機沒啥事,這會收拾完用幾年不是問題,老哥,你開夠了告訴我,接着。

這事兒要擱到現在,這輛賽弗估計最後會進報廢廠,如今修車貴,開車的朋友們可能大多都不會換輪胎,別提攢輛車了。

三、智能語音很炫?對不起,開車不聽歌

後來老家的路況越來越好,越野車的通過能力無處可用,賽弗又比較費油,父親動起了換車的心思,於是一輛手動擋的東風風行菱智,成了他的第2輛座駕。

那會買車,還有捷達、海福星、凱越等“新、老三樣”可選,但關於什麼設計、操控、百公里加速時間、電動座椅啥的,他就沒關心過。原話是:能走就行,都是測速,你能開多快?空間大、省油就行了,過日子難免有拉大件兒的時候,寬敞點好。

更氣人的是,前幾年我給他展示某車的智能語音識別功能。“你好,我想聽鴻雁”,本以為歌聲出來後,他會感到好奇,然而直接被懟到“花裏胡哨有啥用,我開車從來不聽歌”……

説實話,像父親這樣觀點了老輩兒人很多。他們對車的要求比較低,毛病少、省油、能拉能跑足矣,至於我們關心的做工用料配置,他們的態度比較冷淡。也談不上對錯,只不過是時代不同,孕育出的不同見解而已。

不過,老司機也有叛變的一天。前幾年,接到父親電話,説想換輛自動擋的車,是印象裏第一次聽到他對汽車有這麼“享受”的需求。當時,還調侃:呦,老司機,手動擋玩不轉了?後來聽母親説:老家的車現在也多,有次堵了2個多小時,累的躺了1天。

人得服老,時間和環境的變化,也在改變他的需求,正好朋友手裏有輛凱美瑞6代,顏色和配置都合適,車況也託底,直接收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6 字。

轉載請註明: 家裏的老司機不太“懂車”也不知道啥參數,卻讓我愛上汽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