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縣三義鄉蓮花村一社,豪威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在投放豬食。(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黔江區石家鎮長山村,村民在給生豬添加飼料。(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糧豬安天下。
為了保證豬肉供應充足、價格穩定,2019年底,我市在“重慶市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提出:全市豬肉自給率達到96%以上,豬肉價格基本保持穩定。
方案公佈後,國內一些同行驚歎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給他們算了一下賬,發現只要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這一目標完全能按時完成。”市農業農村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規模化養殖如何發揮作用達成目標?是否會衝擊散養户的養殖致富機會?在消費多元化情況下,市民對土豬肉等的需求是否會被淹沒在規模化生產中?
市場倒逼 遭受多重衝擊生豬供應要求提高“自給率”
8月3日上午,渝中區學田灣農貿市場。
每個豬肉鋪位都打着暖色調的燈光,掛滿新鮮的、帶着檢疫印章的豬肉,選購的顧客熙熙攘攘。
家住棗子嵐埡的張萌想做蒜泥白肉。在問幾個攤位的豬臀肉價格後,她終於在老李家選定了一塊。
“現在每公斤要52元,比去年這時候要高至少40%。”張萌有些鬱悶。
“現在全國都是受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豬比以往少了不少。”老李給她分析原因,“等養豬户數量一起來,價格自然就降了。”
“確實現在全國都面臨豬肉‘供不應求’的情況。”市農業農村委畜牧處處長向品居表示。2018年8月出現非洲豬瘟疫情後,市場消費信心受挫,同時因疫情影響生豬調運也受阻,導致去年我市生豬存欄量較常年有較大幅度下降;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生豬養殖户的出欄、運輸和補欄也受到衝擊,使不少養殖户的生產雪上加霜。在自身產能下降的同時,我國原有的“南豬北養西進”格局也受到挑戰,調入我市的豬肉數量也有所下降。
生豬產能的下降,倒逼國家調整政策。在去年3月份農業農村部下發的《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到,要實行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根據本地情況“逐步提高生豬自給率”。
大勢所趨 規模化養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8月4日,黔江區五里鄉河南村一社。
太陽快落山了。57歲的汪文高給家裏唯一的一頭豬餵食。圈裏的豬嗅嗅玉米麪和着菜葉的豬食,慢條斯理地吃了起來。
汪文高所在的院落原來有7户人。上世紀80年代,這裏每家至少養5頭豬。有時豬販子跑一趟就能拉到20頭左右,塞滿一車。
隨着外出務工的人增多,院裏有3户舉家外遷,剩下的4户總共不到10人,只養了兩頭豬,都是養來自己吃的。
五里鄉經發辦副主任汪文輝,從1982年起就在鄉里從事畜牧工作,先後任過畜牧站站長、鄉農技中心主任等。
“最初時家家户户都至少養3頭,全鄉一年出欄六七千頭。”汪文輝回憶,“現在全鄉小散養殖户還有800多户,年出欄總量最多不過1600頭——鄉里23户規模化養殖户,年出欄量就超過3000頭,比這800户多至少一倍。”
汪文輝感嘆:“現在散養户成本高、勞力少,豬肉價格又忽高忽低,所以規模化養殖越來越成為趨勢了。”
根據“方案”,我市作為產銷平衡區,到2021年,萬州、黔江等28個生豬主產區縣豬肉自給率要達到100%,多餘產能供應市內外,餘下區縣為生豬主銷區縣,要通過跨區合作建立養殖基地等方式,保證掌控豬源達到消費需求的60%以上。
“發展規模化養殖,既是時代大勢,也是穩定生豬生產、破解‘豬週期’困局的重要途徑。”市畜科院院長劉作華説。
正如汪文輝直觀感受到的那樣,“豬週期”期間,豬肉價格大漲大落,對市場波動把握不足的散養户很難抵禦這樣的風險。這些年出欄量只有幾十頭的散養户,往往在“豬週期”低谷時退出養殖,進一步加劇了豬肉供應不足的缺口;在豬肉猛漲時他們又“追漲”進入,此時仔豬價格高企、飼料上漲,到出欄時往往又逢價格下跌,損失慘重,使得不少人心灰意冷退出生豬養殖。與此同時,隨着城鎮化進程加快,年輕人紛紛進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使散養户的養殖規模和出欄量也逐年萎縮。
“非洲豬瘟疫情給我們的養殖者敲響了警鐘。但從我們在基層調查的情況來看,規模化養殖户比散養户的防疫意識更強。”市農業農村委獸醫處處長張基明表示,對於規模化養殖場來説,一旦發生疫情將是滅頂之災,因此防疫和疫情監測規模化養殖場場主最積極。張基明在基層培訓和調查時發現,散養户人員往往年紀較大,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主動參加技術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對非洲豬瘟瞭解不多,認為打兩針、喂點藥就行,根本不知道目前非洲豬瘟不能治。”張基明説。
“規模化養殖場在糞污處理方面,接受的監管更嚴格,同時綠色生態養殖的理念也更強。”黔江區畜牧發展中心畜牧科科長郭定章説。在人多地少的區域,糞污若無法被種植業消納完,會造成一定的污染。散養户數量眾多,執法部門很難及時一一監管到位。而規模化養殖場的糞污排放受到嚴格監管,有的養殖户為增加收入還將其加工成有機肥銷售,“變廢為寶”,污染防治壓力大為減輕。
“養殖規模化有利於實現生豬產業的規模化養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向品居表示,這種供給側改革不僅使生豬產量增加,也是通過規模化養殖,實現產業結構、品種選育、疫病防控、管理水平等各個方面的優化與提升。
據瞭解,目前德康、新希望、正邦等全國12家重點養殖企業在我市規劃佈局年出欄總量達2200萬頭,已開工建設的生豬規模化養殖場預計年出欄量可達1200餘萬頭,佔規劃產能的50%以上。
產業合作 讓養豬成為老百姓重要的收入來源
“現在豬場條件和寫字樓差不多,温度恆定在25℃。”萬州區牧潤生態養殖場負責人李德全説,“我們和德康合作才半年,感覺一下從養豬的‘原始社會’踏進了‘工業4.0’。”
牧潤生態養殖場位於長嶺鎮安溪村,紅色的豬場掩映在綠樹叢中。10年前,李德全和妻子開起了這個豬場,當時是採用傳統的養殖方式,一年出欄200多頭。
“每天從早累到晚,餵食、打掃圈舍、消毒全靠我們兩個人。有時候天氣變化大,豬生病時整夜都沒法睡。”李德全説。
去年12月,李德全成為全區首個與德康簽訂合作協議的養殖户。通過德康的技術支持,牧潤生態養殖場改造了圈舍,引進了現代化的養殖設備。現在養殖場7個員工要管理700多頭母豬和上千頭小豬,年出欄量將達到7500頭。
“現在主要是巡察,看豬的採食狀況,重點關注要分娩的母豬,反倒沒以前累。”李德全説。令他津津樂道的是公司提供的防疫措施:設兩道防線,從外界進入豬舍員工生活區要徹底洗澡、更衣;從生活區進入養殖區又要重複上述環節。進了員工生活區一般不再出來,而在生活區與養殖區進出,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要洗4次澡。
開始覺得麻煩的李德全,發現豬兒確實沒怎麼感冒、拉稀了,才知道這樣“麻煩”的防疫措施是科學的。
“原來我聽説大户要進來,我們這些豬養得少的覺得肯定‘沒戲’了。”李德全説,“沒想到他們進來,還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致富機會。”
巨頭入行,是否意味着普通散養户的增收空間被擠壓?
去年12月26日,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務院扶貧辦在北京舉行的“龍頭企業帶萬户生豬產業扶貧項目”集中籤約活動儀式上,全國15個生豬養殖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政府簽訂了生豬產業發展合作協議,涉及我市的有3個:德康農牧食品集團與萬州區、秀山縣分別簽訂的100萬頭生態豬養殖、50萬頭生豬產業扶貧項目,分別計劃投資25億元、10億元;新希望六和公司與彭水縣簽訂的100萬頭生豬產業扶貧項目,計劃投資33億元。這3個項目建成投產後,年可新增生豬出欄250萬頭,帶動5000餘貧困户發展生豬養殖。
“養豬是部分老百姓家裏重要的收入來源。我們希望到萬州、秀山發展生豬產業、帶動扶貧致富。”重慶萬州德康農牧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江山説。在帶動的方式上,主要是通過“公司 農户”“公司 村集體經濟組織 農户”等方式,在當地佈局建設核心種豬場和示範場,與有發展意願的生態養豬場簽訂代養協議。在這個過程中,德康與這些養殖户實現“統一規範佈局、統一培訓指導、統一物料供應、統一生產管理、統一回收銷售”的“五統一”,與家庭農場合理分攤仔豬斷奶到育肥階段利潤,既讓養殖户獲取代養費,又讓貧困户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享受經營收入,構建了從飼料供應、生產養殖到屠宰加工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目前,德康在萬州的38個鎮街與86户簽訂了896個合作生豬生態養殖場單元協議。其中1個單元飼養能繁母豬50頭、年出欄肥豬1250頭,屆時年出欄量可達112萬頭。
“根據國外養殖業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我國養殖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小養殖場還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向品居説,生豬產業也是這類養殖户致富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去年市政府出台的文件中,明令要加強對散養户的指導幫扶,“不得以行政手段強行清退”。
我市生豬生產發展目標gt;gt;gt;
2019年底
“重慶市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
全市豬肉自給率達到96%以上 豬肉價格基本保持穩定
到2021年
萬州、黔江等28個生豬主產區縣豬肉自給率要達到100%
多餘產能供應市內外
餘下區縣為生豬主銷區縣要通過跨區合作建立養殖基地等方式
保證掌控豬源達到消費需求的60%以上
數據來源:市農業農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