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鄰居一句玩笑,5歲女孩將弟弟扔下樓,逗孩子請適可而止
文:Kiki
本文共1670字,閲讀需要2.5分鐘
在一旁看完全程的媽媽生氣地説:“你到底在幹什麼?孩子的感情是被你這麼消費的嗎?”娃爹居然無所謂地説:“我就是逗逗他麼。”
大人總是喜歡和孩子開一些自己認為“沒所謂”的玩笑,還總是樂於看到孩子被“戲弄”之後的反應,這種“逗孩子”的惡習,殊不知是在利用孩子的純真呢?
逗孩子的那些常見行為
曾有媒體做過“中國式逗小孩”的調查:有25%的人表示,自己小時候被大人灌過酒;而被説“媽媽不要你了”是最常見的“逗小孩”方法。
大人逗孩子平息,因話,有的是為了看孩子的反應,有的是習慣性逗娃,還有的是有口無心,並未覺得有什麼不合適。在不經意之間會説出來的逗孩子的話都有些什麼呢?
“你媽媽不要你了。”
“你跟我回家吧。”
“你是你家撿的吧。”
“你如果不聽話,你媽媽就把你送給別人啦。”
“......”
除了話語之外,還有一些行為也是逗孩子的典型,比如逗孩子喝酒,故意説孩子的某種行為是錯誤的,假裝生氣等。
當孩子做出反應之後,每每都能聽到大人的鬨堂大笑。所以逗孩子,就是為了滿足大人的笑點嗎?
逗孩子是為了取悦誰?
有人會認為,孩子多好玩啊,小時候不逗,長大了就不能逗了。所以,逗孩子是為了滿足大人的快樂,而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又有人説:“那就是不能逗孩子?”如果要和孩子開玩笑,大人需要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站在孩子的位置上,目的是為了孩子快樂。換言之,也就是逗孩子應該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而不是大人的。
如果開玩笑的目的是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害怕,以此給他們帶來失落感和羞辱感,試問,這樣的“逗”,有必要存在嗎?
逗孩子造成的影響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尹建莉老師提到了女兒圓圓被爸爸單位同事“逗”的經歷。圓圓本來開朗大方,有一段時間卻開始變得膽小,看到陌生人就躲,也不敢回答別人的問題。發現女兒的這些反常表現後,她才知道原來老公單位同事一直在沒有底線的“逗孩子”。她直接“剝奪”了老公接送女兒上下學的權利,自己無論多忙,都儘量趕回來接孩子,就是為了避免女兒再見到老公單位那幾個開玩笑的同事。
可以告訴對方“請別這樣和我的孩子開玩笑”,如果説不出口,可以直接帶孩子離開現場。
Kiki有話説:
保護孩子不被別人“戲弄”,是父母的責任,這並非溺愛,也不是開不起玩笑,只是想告訴大家:別用成年人的方式開孩子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