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相親局,真的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丨週末談

最近,“學歷區分”加“婚戀焦慮”的配方,共同製造出了“985相親局”這個熱搜話題。在一些名校生專屬相親平台上,自我推介的“掛牌”者都是清一色的985名校畢業生,他們大多來自金融、互聯網、醫療、高等教育等行業,人生履歷看起來光鮮亮麗,尋找的也都是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優質相親對象。

985相親局,真的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丨週末談

擊中網友槽點、讓這些相親局“出圈”的,是某些在外界看來有些偏執的相親規則。比如,不少參與者心中都橫亙着一條無情的學歷鄙視鏈:清北的看不上985的,“重點”985的看不上“普通”985的,普通一本的畢業生則連入場券都拿不到。更有甚者,會給每一位相親對象都列一張績效考核表,針對本科學校、碩士學校、專業、職業、身高、長相等多項指標進行打分衡量,以求“最佳匹配”。難怪有人感嘆:在這些冷冰冰的條件篩選下,年輕人的愛情早就被殺死了。

在“局內人”看來,這種抉擇自有一套邏輯。就高效匹配而言,以學歷劃線更像是一種低成本的篩選方式。相似的教育背景,意味着更多的共同話題和精神共鳴,找到心動者的成功率會更高。名校畢業生帶來的能力、智力、社會資源和人脈圈層預期,也折射出不少徵婚者的婚姻期望。在主觀意願上,他們希望找到旗鼓相當、不“拖後腿”的另一半。將學歷設為相親准入門檻,似乎成為了一種新的“門當户對”。

其實,正如有人是“顏值控”,有人愛“智性戀”,偏好什麼特性的相親對象,本屬個人選擇範疇。而婚姻本身具有的社會經濟功能,也使人不得不面對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張力。現實生活中,完全脱離外在約束的“諾丁山式”愛情終究是少數。

985相親局,真的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丨週末談

只不過,在當下的“精英”相親局中,世俗標準和理性考量不是干預太少,而是滲透甚至統御得太多了。從“掛牌”的命名到對效率原則的推崇,從把人標籤化分類到標準化生產般的個人介紹,處處都體現着將婚戀完全“市場化”的邏輯。這種高度功利的邏輯,與人們對愛情田園牧歌式的浪漫想象恰恰是相悖的。

正如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所指出的:在高度理性化的影響下,非理性的事物會黯然失色。在硬邦邦、缺乏彈性的相親條件面前,那些柔軟的、觸動人心的東西反倒會被遮蔽光芒。在一期播客節目中,某相親平台的創始人就直言,與“我曾為一場演唱會熱淚盈眶”的感受型描述相比,給自己貼上“我很包容”的標籤才是更高效的。另一個平台甚至已開始研發一個智能評分系統,直接把客户信息錄入進去後,便能得到一個機器評分。可是經過這種高度算法化的過程,人的獨特魅力和生動特徵也被過濾掉了。

事實上,與“婚姻已和愛情漸行漸遠”這一斷言不同的是,在“一條”的採訪中,絕大多數受訪者都表示,即使是使用985相親的方式,自己還是在尋找愛情,渴望戀愛帶來的悸動和心跳。既然如此,相親者自然該有所警惕:一些985相親局所過度強調的高效和理性原則,對愛情的自然生髮其實是極具殺傷力的。

985相親局,真的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丨週末談

相親的條件可以隨口列出一長串,戀愛卻是要一點點談出來的。當我們太想要一步到位、充滿計劃和確定性的婚姻時,註定要與不可捉摸、輕鬆隨意、甚至可能失控的愛情擦肩而過。正如韓炳哲所説:“真正的愛表現為自我的不復存在,以便他者出現。”只有當我們放慢腳步,卸下沉重的標準和無謂的執念,真心待人時,愛情才可能自然生髮出來。

説到婚戀中的學歷鄙視鏈,不少人都會想起電影《社交網絡》中的經典開頭:哈佛學生扎克伯格對着波士頓大學的約會對象滔滔不絕,後者則早已有些不耐煩,想借學習之故離開。這時候,男主角説出了那句充滿學歷歧視的台詞:你不需要學習,你不是波士頓大學的嘛。而到了電影結尾,男主角雖已功成名就,卻再也沒有得到那位心儀對象的諒解。

這一幕,無疑構成了一個絕佳反諷:在尋找真愛的道路上,學歷真有那麼重要嗎?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9 字。

轉載請註明: 985相親局,真的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丨週末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