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劉曉明大使接受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菲爾普視頻專訪。
《泰晤士報》:謝謝。我想再提一個問題,是關於你昨天提到的英國政府改變涉華為決定的原因。你提到英國政府主管部門曾表示華為“風險可控”,你也提到了英國的“對華鷹派”。就在幾周前,英國議會成立了中國研究小組,旨在應對日益“複雜棘手”的涉華問題。你怎麼看這個小組?
劉大使:在英國確實存在一些勢力。英國向來被不少人稱為“自由的國度”,標榜“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英國是近現代思想的發源地,同時也存在各種各樣的極端思潮。但一些政客則有自己的政治盤算。我不想點名,其中絕大多數你都知道,尤其那些叫囂得最響的。
在這些政客看來,現在趕上了反華的好時機。他們把美國領導人吹捧為“自由世界”的旗手。英國領導人曾致力打造旨在互利共贏的英中關係“黃金時代”,英國社會一直以來的主流意見也是發展雙邊友好關係、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這些人在那樣的背景下掀不起什麼風浪。現在他們覺得時機已到,中美“對抗”或摩擦給了他們大做文章的機會,他們甘願“隨美起舞”。
我認為國家領導人應具備戰略眼光,深知本國根本利益所在,不應向政治壓力低頭,不應被“對華鷹派”或“反華勢力”裹挾。我想強調,中英關係十分重要,不能被反華勢力、反對中英合作的勢力所綁架。令人遺憾的是,從英國對待華為一事來看,這些反華勢力在幕後推波助瀾,他們樂見這樣的結果。我對此感到遺憾,我認為最終惡果將由英國人民來“買單”。
我認為,英國民眾不會願意花高價購買使用質量不如華為的技術和設備。你或許已聽到英國工商界領袖們對替代華為的高額成本、英國5G建設可能被遲滯表達的關切。英國政府也會支付額外成本,那麼這筆錢從哪裏來?答案是納税人,是由英國消費者和普通民眾來“買單”。華為在英國創造了大約26000個就業崗位,還建立了6個研發中心,僱傭了300至400名研發人員。他們近期還在劍橋購地,計劃建設光電子研究中心。
我認為英國政府關於華為的決定亦將破壞相關產業供應鏈。英國製造業早已萎縮,人才、技術和創意是英國的比較優勢。華為則擁有強大製造能力和優秀研發團隊。中英兩國本可在5G技術發展中實現優勢互補、攜手並進、引領世界,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我不認為華為還有興趣追加對英投資。他們本計劃在今後三年再追加30億英鎊投資,但情況已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