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核潛艇高速撞山,山:有點癢。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2月11日發表題為《美國海軍核潛艇曾在海底撞山後安然無恙》的文章,作者為防務與國家安全問題專家凱爾·溝上,編譯如下:
2005年,一艘美國海軍攻擊潛艇以超過每小時30海里(1海里約為1.8公里)的速度,迎頭撞上水下海山。儘管潛艇受損、艇員受傷,但“舊金山”號潛艇仍設法回到了關島駐地港口。這件事説明了潛艇良好的設計和艇員的訓練有素。
“舊金山”號潛艇是一艘洛杉磯級攻擊潛艇。這艘潛艇由潛艇製造商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於1977年開始建造,並於1981年4月24日正式入列。這艘潛艇加入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且終身在該艦隊服役。
就像所有洛杉磯級攻擊潛艇一樣,“舊金山”號的排水量達6900噸,身長362英尺(1英尺約為0.3米),橫樑為33英尺。S6G壓水反應堆可使潛艇的速度達到33節,潛艇內部可容納129名官兵。
2005年1月8日,“舊金山”號潛艇正在水下525英尺處全速行駛——每小時約38海里。當時,它位於關島東南方向360海里處,正在駛向澳大利布里斯班。導航系統根據水下地圖設計了航行的線路。人們一般認為水下地圖可提供海底最完整的視野。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當時潛艇艇長去吃午飯了,同時負責導航事務的軍官也認為這樣行駛是安全的,就讓潛艇從水下400英尺下潛至525英尺深處,並全速前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約在當地時間11點42分,這艘潛艇在途徑加羅林羣島的水下山脈時,突然停住了。潛艇顫動了一下,隨後發出巨大的噪聲。巨大慣性把艇內所有的官兵狠狠地拋向四方,頃刻間,很多人被擦傷、割傷或發生骨折。一名上士將眼前的場景稱為“屠宰場”,鮮血四流。艇上98名官兵受傷,其中機械師二等兵約瑟夫·艾倫·阿什利傷勢嚴重。
儘管官兵們負了傷,卻對外面的情況一無所知。潛艇艇長及艇員急忙讓潛艇浮出水面。艇員們按下了緊急吹氣啓動按鈕,立即將壓縮空氣送入“舊金山”號潛艇的壓載艙內。艇員們並不知道,吹氣產生的爆炸力在壓載艙的前部擠壓出了幾個大洞。潛艇原本應當立即上浮,但經過令人痛苦難忍的30秒後潛艇才開始上浮。到11點44分,潛艇才完全浮出水面。
報告稱,“舊金山”號潛艇的內殼完好無損,其搭載的48枚水雷和“戰斧”艦載巡航導彈也毫髮無損。此外,出人意料的是,它的核反應堆同樣安然無恙。這艘潛艇開始啓程返回關島。2005年1月10日晚,經過30多個小時的航行後,它回到關島的阿普拉港。
後來,一項調查披露該潛艇撞上了水下一座高6500英尺的海山。這座水下海山未出現在“舊金山”號潛艇繪製航線的地圖上,但被其他地圖列為“潛在的危險地帶”。據稱,這片危險地帶距離撞擊地點僅2海里,“舊金山”號潛艇艇長稱,如果早了解到這一情況,他就會對這一潛在的障礙“敬而遠之”。
“舊金山”號潛艇官兵使用的地圖是由美國國防測繪局於1989年提供的。2008年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稱,地球資源衞星拍攝的照片顯示撞擊地區內的一座水下海山已升高至距離水面100英尺的範圍內。這份研究報告稱,海軍的地圖沒有用新數據進行更新。美國海軍認為,由於冷戰結束,發生撞擊事件的這片區域不是進行測繪的首要地區,為支持全球反恐戰爭,中東地區則成為測繪的首要區域。
“舊金山”號潛艇在經過修理後,依靠自己的力量,返回到華盛頓的皮吉特灣。這艘潛艇受損的船頭部分已被拆除。當時,其姊妹潛艇“檀香山”號潛艇不久就退役了,“檀香山”號的船頭被拆下來,焊接在“舊金山”號潛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