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本週開始了對歐洲德法等國的訪問,而美國總統拜登前腳剛離開歐洲。美國政治人物頻頻登門,這對近年來若即若離的美歐關係似乎是一個修補。不過,儘管美國高調示好,竭力展現出跨大西洋夥伴關係的親密屬性,但與歐洲政治精英對美印象截然不同,歐洲民眾並沒有因為拜登政府重視歐洲而對美國讚譽有加。
不久前,美德兩家著名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和“貝塔斯曼基金會” 就當今美國和中國的全球影響力話題,對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西班牙、荷蘭、瑞典、波蘭和土耳其11個美歐國家上萬民眾在線抽樣調查。其發佈的聯合民調報告顯示,在9個歐洲國家中,有近42%的民眾不再認為美國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大國;近20%的民眾認為中國最具全球影響力,其中,意大利、法國和荷蘭認可比例最高,分別有32%、28%和27%。從信任度指標來看,9個歐洲國家有59%的民眾認可美國。西班牙、意大利、波蘭和土耳其分別有37%、36%、35%和34%的民眾正面評價中國。
全球影響力和信任度是衡量中美兩大國國際影響力的兩項重要指標,通過分析歐洲民眾的認可度,就能看出近年來中美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變化趨勢。雖説在短時期內中國與美國在這兩項重要指標上還有較大差距,但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和信任度不斷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11個美歐國家受訪者因年齡段不同,對中美兩國的全球影響力和信任度有着明顯的認知差異。在55歲以上的年長民眾中,有74%的英國人、62%的德國人認為美國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國家。但在18-24歲的年輕受訪者中,只有47%的英國人和42%的德國人認同這一觀點。與此類似,在看待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問題上,有61%的美國年輕受訪者對中國持正面看法,而美國年長受訪者則有83%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德國有42%、英國有29%的年輕受訪者把中國視為合作伙伴。
美歐民眾對中美兩大國認知存在明顯分層,説明了什麼?一方面,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正在下降,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正在上升。美國全球影響力下降不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失控對美國經濟社會的衝擊和美國國際形象的重創確是不爭的事實。從內在因素來看,美國政府不顧歐洲盟友的意願,推行單邊主義和霸權外交。特別在特朗普執政期間,動輒“退羣”、打壓歐洲盟友,這些政策深深傷害了歐洲盟友,更讓歐洲民眾感到心寒。歐洲社會上至政治精英,下至平民百姓,普遍對美國政府的做法不滿。
相比而論,中國政府在全球疫情蔓延期間,不但有效控制住本國疫情,還向包括歐洲在內的許多國家伸出援助之手,提供防疫抗疫的醫療物資和技術支持。正因如此,中國的全球影響力上升,贏得越來越多的歐洲民眾認可。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幹事馬丁·昆茨不無感慨地表示,疫情危機暴發前,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還是一種抽象概念,但當你想到口罩和醫療設備對中國的依賴時,抽象概念就變得非常具體了。
另一方面,美歐受訪者對美國和中國的認知存在年齡差異和代溝。年齡在55歲以上的美歐受訪者,觀念相對保守,經歷過美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鼎盛時期,特別是不少歐洲年長者對當年美國幫助歐洲度過戰後那段艱難歲月、保護歐洲免遭蘇聯威脅心存感激,即便今天美國的綜合國力下滑,他們仍一如既往地信任美國。
而年輕的美歐受訪者不像其父輩那樣認知執着,他們在觀念上不保守,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他們一般不會像老年人那樣戴着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的崛起,很容易通過現代傳媒關注並瞭解中國,接受中國給世界帶來的正能量,對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持正面認可和客觀評價。從這個角度説,中國似乎正在贏得歐洲的未來。
因此,從美歐民眾對中美兩國認知存在明顯差異現象中可見,美國和歐洲一些反華政治勢力敵視中國,不斷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但美歐社會的民眾並非人云亦云。相當一批民眾、尤其是青年人並不認可西方反華勢力的做法,而是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所以説,儘管在一些涉華議題上,一些歐洲國家及歐盟與美國形成了“共鳴”,但這並不意味着歐洲社會也認同美歐反華勢力的做派,不少歐洲人體現出了理性的認知。(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