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名詞解釋:
胎壓特指汽車的輪胎氣壓,車輛使用的子午線充氣輪胎內部為壓縮空氣,功能是支撐輪胎的形狀並起到減振功能。不同類型的輪胎氣壓會有較大的差異,比如某些AT/MT/LT(越野與載重)輪胎可能要求超過3.0bar,但絕大多數家用代步汽車只要求達到2.5bar左右即可。
所以本篇只討論代步車的標準,至於絕對標準的胎壓建議值倒是完全不需要誰去建議;因為在車輛B柱的下方,或者在油箱蓋內側總會有一張貼紙,上面會標註最精準的輪胎氣壓標準,在温度適宜的季節中按照標準調整即可。
01高温環境的調整標準
在炎熱的夏季氣温可能會達到40℃左右,似乎這個標準還不足以影響輪胎氣壓吧。但是路面温度和氣温是兩個概念,不論商砼還是瀝青路面都會吸熱,在陽光相對強的環境中可以達到60℃左右;歷史中記錄的最高標準可以參考火焰山的數值,最高是超過90℃的哦。
這種高温就會造成空氣較大程度地膨脹,空氣中的各類分子在受熱後會出現間隙的擴大,空氣體積的增大當然會造成氣壓的升高。如果車輛是以露天停放為主的話,此時的胎壓則建議下調0.2~0.3bar,這是短途代步駕駛的標準。
汽車在高速公路駕駛時的車輪轉速是非常高的, 每分鐘上千的轉速等於輪胎與地面的高強度摩擦;摩擦起熱是最基礎的物理現象,輪胎橡膠層因摩擦升温會造成內部空氣的吸熱,因為任何低温物體都會吸收高温物體的熱能。
於是輪胎氣壓又會進一步的增長了,那麼在地面温度過高的時候準備高速通勤,此時胎壓可以下調接近0.5bar。不過過低的胎壓也有可能產生駐波效應以造成爆胎,所以駛入高速之前需要跑一跑以升高温度而提升胎壓,隨後正常駕駛還是會讓胎壓進一步升高的。實測在冬季低温環境中連續駕駛數百公里,胎壓可能升高0.5bar左右哦。
02低温環境的調整標準
答案為「無需刻意調整」!因為空氣熱脹的程度會比較大,但冷縮的極限不是那麼高。尤其是輪胎內部充入的本就是壓縮空氣,分子間隙是已經“被擠壓變小”的;而且充氣時本就是在低温環境中,此時按照標準胎壓調整的結果就是標準數值。
所謂的冬季低温建議胎壓升高0.2-0.3bar不僅沒有必要性,而且可能會提高爆胎概率;畢竟冬季長途駕駛也會讓胎壓升高0.5bar左右,那麼最終以達到3.2~3.3bar的標準駕駛,安全性還有保障嗎?
重點:胎壓不宜過高的原因還有減少輪胎磨損,提升制動能力,以及降低胎噪的考量。因為氣壓越高則輪胎被充起的程度就會越大,與地面接觸的胎冠被吹成了弧形,那麼胎冠與地面的實際接觸面就會減少,中間充起位置的磨損程度當然會加大。
在車身重量不變的前提下,接觸面的減少等於輪胎摩擦力的降低;汽車減速依靠的是輪胎與地面摩擦的相互作用力,摩擦力減弱則剎車距離會延長。
同時輪胎因氣壓過高還會出現難以被進一步壓縮變形的問題,汽車的第一道減振不是輪胎,而是輪胎內部的壓縮空氣。空氣壓縮程度低則能在車輛起伏時,被合理的作用力進一步壓縮,這一過程緩衝的當然是路面的衝擊力。
高氣壓的輪胎難以被壓縮,路面細碎的振動就會通過輪胎和懸架傳遞到底盤;車身振動會引起空氣的共振而產生聲波,隨之而來的則是“準無死角環繞級別”的低頻噪音,這種聲音是挺討厭的。所以冬季輪胎氣壓無需刻意升高,只要在夏季適當降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