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之名致敬英烈—“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着”

記者 郭蕊

“很多人我記不住他們的名字,當年攻打濟南的時候,戰友們為了祖國的解放英勇奮戰,長眠在這片土地上,我永遠懷念他們,向他們致敬。”90歲高齡的老戰士侯炳良激動地表示。74年前的今天是他銘記在心的日子,濟南戰役的勝利日,也是他和很多戰友永別的日子。

以城市之名致敬英烈—“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着”

今天的英雄山新立起了49座英雄的豐碑,從此,英雄不再無名長眠。濟南,以城市之名,以最高禮遇致敬英烈,致敬烈屬!

以城市之名致敬英烈—“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着”

93歲老戰士王培榮説:“就是爬,也要來!”老戰士們心中惦念着昔日的戰友,近百歲高齡也要來現場見證這一神聖時刻,“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着!”

以城市之名致敬英烈—“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着”

張志桂和弟弟張志華終於見到了他們日夜思念的哥哥,在哥哥的墓碑前,他聲淚俱下地誦讀了手寫的悼文。在這一天,他們終於完成了父親的遺願,他把哥哥的畫像緊緊抱在懷裏,看着哥哥墓碑久久不肯離去。於鳳鳴也懷抱着鮮花帶着一家三口莊重的來到父親的墓碑前,他小心翼翼地捧出用紅布包裹着的母親墳前的黃土,哭着喊道:“爸,我帶着媽來看你了!”他流着淚用顫抖的雙手把母親墳前的黃土細細的鋪在父親的墓碑周邊。“媽,我把你和爸合葬了,您老要是泉下有知,安息吧……”他趴在父親的墓碑前,細緻地為父親整理鋪在棺蓋上的國旗,眼淚止不住地流……這是49個家庭圓夢的時刻,他們手扶着親人的墓碑難以抑制心中哀痛,他們訴説着相思之情,臨別之苦,眼光中也流露出了幸得餘生能相見的感念之情。今日的團聚,了卻他們此生最大的遺憾。

以城市之名致敬英烈—“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着”

2021年至今,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成立烈士尋親中心,大規模利用DNA技術為無名烈士尋親,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一項探索性工作。沒有前路借鑑就自己摸索出一條新路,濟南市烈士尋親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是濟南革命烈士陵園陳列科副科長周光濤告訴記者:“我們一直和時間在賽跑,成立尋親中心後,山東各地市退役系統及退役軍人、濟南市關愛退役軍人基金會和關愛英烈的社會人士紛紛主動加入到‘尋親志願者’隊伍中,我們是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尋訪工作,這些志願者幫助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電話查訪、系統核查、實地尋訪,這49位尋親成功的英烈找尋過程十分坎坷,這背後飽含了志願者們的辛勤汗水。”70多年的時光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記者瞭解到,在尋親過程中,很多烈士的親人都已相繼離世,尋親成功的于德海烈士當時DNA鑑定的信息是山東海陽朱吳鎮西樂畎村于姓人家,工作人員卻沒有在英名錄上找到名字,只能來到村裏向健在的老人打聽。在村委會大院,年齡最長的幾位老人誰也想不出這個人來。一籌莫展之下,工作人員找來了村裏的族譜,在幾千個于姓名字中一一找尋,快要放棄時,一個名字躍入眼前:于德海。族譜上的信息記錄着:“一九四(空白)年濟南戰役犧牲,葬埋無所考。”于德海烈士當年沒有成家,也沒有後人,他犧牲在戰火中,家鄉人將他記在族譜上,卻不知道他的埋葬地。就是這樣艱辛的破案式的檢索,心細如髮地一一排查,在尋親中心的工作人員和“尋親志願者”不遺餘力排除萬難地堅持下,無名烈士得以“有名”!

以城市之名致敬英烈—“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着”

本次立碑儀式活動也離不開志願者們的辛苦付出,大事成於細,難事做於易。全程一對一服務英烈家屬的用餐出行,周到細緻地安排,為英烈歸家,為相隔74年的團聚,不辭勞苦,傾心奉獻!

松柏傲蒼穹,明月祭英魂。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韓延才表示:“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努力,我們終於為49位無名烈士通過先進的DNA技術找回了名字,選擇在濟南戰役勝利74週年這個特殊的日子隆重地為英烈舉辦樹名立碑儀式,讓英烈的英魂得償所願,讓烈士家屬得以慰藉,讓英烈的紅色精神得以傳承發揚。在全社會營造緬懷先烈,崇敬先烈,學習英烈,捍衞英烈,關愛烈屬的濃厚氛圍,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努力,繼續為無名烈士尋親,傳承紅色血脈,賡續紅色文化,我們不遺餘力,一直在路上。”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7 字。

轉載請註明: 以城市之名致敬英烈—“只要我們記得,他們就還活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