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溪管線一聲炮響,對中國意味着什麼?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綜合

  文丨華商韜略 越奇

  要論及最近一段時間裏討論度最高的國際熱點話題,那麼兩條北溪管線被人為破壞這一新聞恐怕會當之無愧地拿下熱度冠軍。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説,這條從俄羅斯向歐洲各國輸送天然氣的管道被國家力量人為破壞,都是個大事。

注:北溪天然氣管道的破損部分,海面上翻騰着的水泡清晰可見

  不過,今天我們不去探究這條管道究竟是被何方勢力破壞的,也不討論北溪一二號線上的四處破損是否會進一步挑動俄烏衝突向更加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而是準備將目光聚焦在支撐歐洲工業的重要一環——德國身上,談談北溪管道的受損對中德兩國都意味着什麼。

  簡單地説,儘管之前由於歐洲多國的對俄強硬態度,俄羅斯已經暫停了通過北溪一二號線向歐洲運輸天然氣。

  但畢竟管道還在,只要俄歐之間達成妥協,例如歐洲默認俄羅斯策劃的烏東四州公投,那麼天然氣的輸送隨時都有可能恢復,雙方之間至少還保留有議價的餘地。

  但現在管道被毀,雖然據相關人士的説法後續還可以進行修復,但這一過程是要花錢花時間的,更別提在目前這種歐洲人普遍反俄的集體情緒下,是否還會願意去修復管道。

  按照我們熟知的歐洲政府的行政效率,即便最後下定決心修復北溪一二號,恐怕一番扯皮也少不了。

  至少在這個冬天,歐洲國家是完全指望不了俄羅斯的天然氣了。

注:德國近一年以來的PPI節節攀升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即便不考慮歐洲人要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受凍,像德國這種工業立國的國家,也是非常需要石油和天然氣來維繫自己的工業體系的。

  往小了説,能源價格的飛漲會導致德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大幅度提高,而工業巨頭們為了日益高企的能源價格,必然會通過漲價來向消費者一方轉嫁成本,進而導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通脹)暴漲。

  這種傳導效應,最終會使得德國居民的日常生活開支最終變得難以為繼。

注:德國自2022年開年後的通脹同樣居高不下,這裏面就有PPI傳導的重要影響

  而如果往大了説,能源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就會逼迫德國國內的企業向能源價格相對較低的國家轉移產能,並最終逼迫德國不情不願地“去工業化”,變成類似於美國“鐵鏽帶州”那樣的產業空心化地區,而這無疑是靠“鐵與血”立國的德國人所不願意見到的。

  不要以為這只是一廂情願的空談,事實上,今年以來已經有不少德系工業驕子紛紛來華投資。

  遠一點的像德系車企三巨頭奧迪、寶馬和奔馳紛紛宣佈在華增加投資,開設新工廠,分別在長春、瀋陽和北京落地,總投資近600億人民幣。

  近一點的像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不顧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反對,在廣東湛江投資100億歐元建立該集團的全球第三個一體化生產基地。2022年9月6日,湛江一體化基地的首套設備已經正式投產了。

注:巴斯夫項目啓動的奠基儀式

  實際上,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維持其低工作強度和高福利的社會,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諸如化工、汽車、芯片、機牀、精工這類的高附加值產品,來換取發展中國家低附加值的便宜原材料和商品,相當於一種變相的剝削。

  像中國改開剛起步的那十幾年裏,“一億件襯衫換外國人一架飛機”的説法就是這一事實的現實投射。

  可以説,要讓十四億中國人過上好日子,產業升級是必須要走的一步路,只是令人沒想到的是,俄烏衝突和歐洲能源危機,反倒有助推中國完成產業升級的跡象,真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們還可以關注一下像拜耳、卡爾蔡司和西門子這樣的德國企業是否有來我國投資的動向,做好進一步迎接外企進行高附加值產能轉移的準備。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