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作者 付隨鑫
近日,美國國會通過了《芯片與科學法案》。據《紐約時報》報道,該法案融合了經濟和國家安全政策的內容,旨在提升美國科技和芯片業競爭力。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該法案充斥着霸權邏輯和冷戰思維,將嚴重擾亂全球芯片供應鏈。
這項法案的原始版本在2019年被提出,得到兩黨許多議員的支持。但兩黨鬥爭激烈,且都想在這部必能通過的法案中夾帶私貨,以致其經歷數次修改。如今,在芯片廠商和中期選舉的壓力下,兩黨達成妥協。具體來看,法案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2022年芯片法案》,將為美國的芯片製造提供527億美元的直接補貼,向在美國的芯片廠商提供240億美元的税收優惠,撥款100億美元用於在全美創建20個區域技術中心;另一部分是《研發、競爭和創新法》,授權國會在未來10年撥款2000億美元,促進半導體、人工智能、機器人、量子計算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美國製定該法案是出於國家安全、重振製造業、對華戰略競爭等多方面的考慮。儘管美國仍是半導體技術最強的國家,但除了英特爾之外,其他公司均以芯片設計為主,製造都是由台積電、三星等公司代工。1990年美國的芯片產能佔全球40%,目前只剩下12%。相比之下,中國台灣地區的產能已佔到全球的65%,中國大陸的佔比也上升到10%。美國芯片供應嚴重依賴亞太地區,特別是90%的高端芯片需要進口,竭力拉攏各大廠商在美投資設廠,便成為一種必然。
近年來,美國幾乎所有重大政策都會納入對華戰略競爭的軌道,芯片自然也不例外。美國已對中興、華為等中國公司進行了多輪制裁,這項法案試圖進一步對中國實施“脱鈎斷鏈”和圍堵打壓。其中規定,在未來10年裏,接受美國補貼的半導體公司不得在中國大陸新建先進製程的芯片工廠。也就是説,美國企圖迫使芯片巨頭選邊站隊,阻止先進芯片製造技術流入中國,遏制中國芯片產業的崛起勢頭。
在法案之外,美國正在攛掇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地區建立所謂“芯片四方聯盟”,組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排華小圈子”。佩洛西竄訪台灣時,專門邀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劉德音等人會談,希望他們利用芯片法案提供的補貼,在美國擴大芯片生產。美國以往總是指責他國使用政府補貼,如今為了打壓中國,便將新自由主義那套經濟理論拋到九霄雲外了。
有人説,這套芯片政策像是“美國版的舉國體制”,但實際效果卻很值得懷疑。一來,美國的做法明顯違背經濟規律。美國半導體公司在過去幾十年把芯片製造外包給亞太地區的代工廠,正是適應兩個地區比較優勢的結果。如今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浪費和白忙一場。二來,這項2800億美元的投資在美國曆史上可謂大動作,但與各國橫向對比則不佔優。有研究指出,美國要想重振本國芯片產業鏈,至少需要1萬億美元的前期投資。
面對美國的圍堵打壓,中國並非沒有突圍能力,一方面要爭取國際社會的更多支持和合作,一方面要保持戰略定力,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和產業規律,繼續加大力度支持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反倒是美國自身,違背經濟規律,不僅擾亂全球芯片供應鏈,也會嚴重損害美國半導體公司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削弱其研發能力,終將害己。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