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説過蜥蜴,卻沒聽説過,像蜘蛛俠一樣配色的蜥蜴?那今天可要來看看!有一種被歐美寵物市場稱為蜘蛛俠鬣蜥[liè xī]的姆萬紮平頭鬣蜥,藍色身子配紅色頭套的即視感,但是超貴的……不過沒事!我們還有彩虹飛蜥。這兩者形態很相像、配色也非常相似,然而後者價格要前者便宜得多,也常頂着“蜘蛛俠鬣蜥”的名號出現在寵物市場上。
被更認可的蜘蛛俠鬣蜥:姆萬紮平頭鬣蜥。圖片:Nik Borrow / flickr
彩虹飛蜥不會飛
彩虹飛蜥Agama agama是蜥形綱、有鱗目、鬣蜥科、鬣蜥屬的一種生物。雖然它的名字裏帶着“飛蜥”倆字,但它既不會飛翔也不會滑行,跟大夥兒印象中的“飛蜥”不一樣。
雖然不會飛,但我會爬呀!圖片:Sergei Golyshev / flickr
雖然長得像蜘蛛俠,可我真不是啊。繪圖:翼狼Elang
相信不少朋友在動物世界一類的紀錄片裏看到過“會飛的蜥蜴”,它們個頭不大,體態輕盈,體側有着半透明的翼膜,在枝頭穿梭跳躍時,通過延長的肋骨撐開翼膜幫助滑行。它們看起來像是長了對側翼的蜥蜴,因而得名飛蜥,在我國南部的山林中常見的斑飛蜥Draco maculatus,便是代表物種之一。
斑飛蜥,肋骨與體側的翼膜清晰可見。圖片:adegsm / flickr
彩虹飛蜥與斑飛蜥,同屬於鬣蜥科,前者屬於鬣蜥屬,而後者屬於飛蜥屬。彩虹飛蜥由於並沒有斑飛蜥那樣的翼膜結構,所以它不會“飛”;準確地來説,它更應該被稱為“彩虹鬣蜥”才對。至於為什麼是彩虹飛蜥,可能是因為沿用了最初的翻譯吧。
不會飛怎麼啦?人家跑起來可利索了。圖片:Roger Wasley Photography / flickr
這種小型而廣佈的蜥蜴底下有數個亞種。隨着線粒體DNA分析技術的發展,有研究者認為,彩虹飛蜥原本的有幾個亞種,還應被升級到種。
彩虹之色從何來
彩虹飛蜥的體型略大於斑飛蜥,其成體體長一般在15~40釐米之間,原產地主要在非洲大陸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區域。它們的活動範圍常與人類居住區交疊,所以是一種常見的小型蜥蜴。它的中文名彩虹飛蜥,源於它的英文名Rainbow Agama;同時,Common Agama和Red head Agame也是其常用的英文名。
暗搓搓地出現人們的生活中!圖片:sunbeem - Irene / flickr
“彩虹Rainbow”一詞得名於彩虹飛蜥那夢幻的體色。進入繁殖期的雄性個體,體色會發生巨大變化,它的頭部、頸部和尾巴上會變成亮眼的橙色,身體呈現深藍色。過了繁殖期之後,雄性的體色可能不如繁殖期那麼靚麗,但在陽光直射之後,還是會顯現出令人驚訝的色彩改變。雌性個體及未成熟幼體的體色,相比之下則黯淡許多,為較不起眼的褐色,與岩石環境融為一體。這既保護了它們不被天敵發現,也讓它們在獵物面前完美隱匿。
彩虹飛蜥是以肉食性為主的日行性蜥蜴,每天早晨,它們會趴在石頭上把自己曬熱了,再開始去捕捉昆蟲以及其它小型的無脊椎動物果腹。在食物匱乏的時期,它們也會進食植物漿果,還有小型爬行類的卵和幼體。它們的嘴內有細小的牙齒,可以幫助切割咬斷獵物。捕食時它們一般採取伏擊的方式。另一方面,體型並不大的它們也是一些中大型蜥蜴、鳥類和小型齧齒類動物的美餐。
正捕食爬行類幼體的雄性彩虹飛蜥。圖片:buzzle.com
一夫多妻,打鬥定輸贏
而繁殖期的到來,意味着雄性要開始競爭了。彩虹飛蜥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3~5月,雨水過後,它們開始尋求伴侶。彩虹飛蜥是一夫多妻制的,營羣居生活,種羣內由一隻領頭的雄性保護領地內的數只雌性。沒有領地的年輕雄性會進入有主領地,搶奪領導權;而雌性會選擇優秀的雄性,與之交配。所以,雄性首先要展現婚姻色來吸引雌性注意,並且通過打鬥、趕走其它闖入自己領地內的雄性。
嚶嚶嚶,換好了衣服但是……我的姑娘呢。圖片:bdr.dpcove / flickr
不少蜥蜴有着豐富的肢體語言,彩虹飛蜥也不例外。當雄性彩虹飛蜥見到雌性,便會規律地上下點頭示意,意思大概就是,妹紙快來;而見到成熟雄性進入自己的地盤,它會微挺起上身,然後頻率較快地點頭,若兩隻雄性都開始點頭,一場惡鬥就難以避免了。
妹紙你看,這是我為你打下的江山。圖片:Linda De Volder / flickr
雄性彩虹飛蜥之間的打鬥堪稱武術範本,它們身形矯健而敏捷,除了四肢之外,細長的尾巴也是打鬥時的輔助工具,起到了類似鞭子抽打的作用。戰敗的一方會被趕出領地,而贏者則會與領地內的雌性交配。
雄性之間爭奪地盤。圖片:Jason Pratt / wikipedia
彩虹飛蜥在交配過後的三個月左右,雌性開始產卵,單次產卵的數量為5~10枚。它們會在有植物生長的砂土區域挖洞,產進卵後用砂土將其掩蓋,靠着自然温度孵化後代。它們沒有育雛的習性,當幼體破卵而出的時候,就已具備基本的捕食能力。
雌性彩虹飛蜥把三枚蛋埋了起來。圖片:dotun55 / flickr
小小蜥蜴,頑強適應
作為原產於舊大陸的鬣蜥科生物,彩虹鬣蜥是唯二在原產地之外建立起大量野生種羣的。(另一種是在我國南方地區較為常見的變色樹蜥Calotes versicolor,當地人稱之為馬鬃蛇、雞冠蛇或者雷公蛇。)
變色樹蜥,是一種小型的樹棲型蜥蜴,尾部很長,背部的一列脊突發達,繁殖季雄性頭部會變成紅色。圖片:Riga.Lai / flickr
彩虹飛蜥由於雄性個體的亮麗體色,受到了寵物市場的歡迎,在90年代初期它們就被引入了美國。它們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於是從寵物店越獄後,這種小東西便在佛羅里達州定居了。
由於它們個體小、敏捷高、逃竄速度快,難以捕捉、無法統計數量,但有研究顯示,它們高度適應人類居住的環境,能在鋼筋混凝土的縫隙中生存,常常被人看到現身於屋頂、人行道和停車場。人類的聚集區對它們而言,是食物充沛的獵食場,是冬日取暖的好去處;每到冬天,它們都會躲入熱水管道附近的土壤中保暖。
咦,不小心來到了兩腳獸玩耍的公園裏。圖片:Thomas Brown / flickr
彩虹飛蜥的野生種羣,在佛州北部也有分佈。除了因寵物逃逸而形成野外種羣的美國之外,還有一些西印度洋的島嶼,包括有着封閉生態圈的馬達加斯加、佛得角羣島以及大科摩羅島,都發現了彩虹飛蜥的身影。伴隨着人類的國際貿易、海上運輸,不僅帶來了物資、也帶來了新的生物,但對於一個原本封閉穩定的生態圈而言,這並不是什麼好事。
已經有證據顯示,彩虹飛蜥由於適應性強、繁殖效率高,正在這些封閉生態圈的小島上繁衍和擴散,並且捕食當地特有的一些爬行類。它們小小的個頭、人畜無害的外表,不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一旦它們真正形成種羣規模,就已為時過晚了。在澳大利亞發生的多次物種入侵事件、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