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徐為官 憂國濟民
今年是林則徐逝世170週年。林則徐與江蘇這片土地有深厚情誼。他在江蘇先後擔任過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等職務,事繁責重,留下不少善政。
道光十二年(1832年),48歲的林則徐調任江蘇巡撫。當時,揚州鈔關的税收點主要在“兩口”和“三壩”,“兩口”指當時江都的白塔河中閘與宜陵白塔河口,一些商船為了避開這兩個關卡,繞道泰州通行,揚州鈔關遂在泰州的滕壩、鮑壩、西滋河口增設關卡,這就是“三壩”。
林則徐上任不久就兩次到揚州、泰州巡查,經過實地考察後,他提出了治理越壩逃税的主張:開展大規模的税收宣傳活動,使船商懂得運銷貨物應該交税,並在關卡張貼明令禁止逃税、違者重罰的告示;責令泰州地方官員照章徵税,並派税司赴泰州滕壩、西滋河口等地設伏稽查;嚴懲巧立名目、橫徵暴斂的官吏。此舉推出一年後,情況大為改觀,揚州關税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三年後,林則徐再度來揚州、泰州巡查,見積弊已除,甚為高興,特在滕壩等處立《揚關奉憲永禁滕鮑各壩越漏南北貨税告示碑》,同時再次在泰州口岸及三壩告示商民:販運貨物須至揚關繳税,不得避重就輕,私自繞越,否則一經查出,從重治罪。
林則徐是一位水利專家,而治水是為了穩定農業生產,這是百姓的命根子,也是國家經濟的根本。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他聽説瓜洲有個叫齊彥槐的人,造了一台提水農具——龍尾車。他認為“水利為農田之本”,“水道多一分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於是丟下手頭工作,前去參觀。林則徐看了後大喜過望,當即給予褒獎,説這種龍尾車名字好聽,製作簡便,不僅可以用於農田灌溉,還可以排澇泄洪,明令推廣。他還在齊彥槐所作的一幅畫上題詩抒懷:“前年去年兩禱旱,楊枝滴水蘇吾民。人無飢寒聖人悦,親灑寶翰題遍璘。”民無飢寒,這對於地方官來説當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林則徐在江蘇結識了一批有識之士,這不僅為他的事業,也為他的人生帶來了重要影響。林則徐因虎門銷煙而被譽為民族英雄,在林則徐之前,廣東巡撫阮元在道光元年(1821年)嚴禁鴉片,收到了一定效果,史載“此後煙雖不能淨盡,然只在伶仃洋,不入口矣”。這位阮元是江蘇儀徵人,林則徐在江蘇任官時,他雖退隱告老還鄉,仍心憂國事。阮元對林則徐十分讚許,對魏源、龔自珍也很器重,有“阮公耳聾,見龔則聰;阮公儉嗇,交龔必闊”之謂。龔自珍與魏源是同時期人,與林則徐也是摯友,林則徐前往廣東禁煙時,龔自珍親自寫了一篇《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在這篇文章裏龔自珍為林則徐出謀劃策,提出了九條禁煙意見,並建議林則徐製造先進武器用於海防,最後全部被林則徐採納了。
志同道合 放眼世界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不只是一位“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能臣廉吏,他還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所處的時代,是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的時代。那時,先進的中國人把眼光瞄向了海洋,對準了世界。在林則徐的身邊,有一批與他同聲相應的朋友,其中讀者最熟悉的當數魏源、龔自珍了。
魏源的父親魏邦魯曾是林則徐的屬僚,很受林則徐的稱許。魏源二十歲那年,父親由地方調往京師做官,他隨父從老家湖南邵陽來京求學,逗留京師數載,很快便有了點名氣,這引起了龔自珍的注意。道光十年(1830年),龔自珍邀請魏源參加了花之寺聚會,兩年後的春天,龔自珍再次邀請魏源參加花之寺聚會。這些聚會名為賞花,實際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研討學問的聚會。龔自珍是豪狂之士,如風雷,似霹靂,情到深處,歌哭長嘯;而魏源卻是沉默好思之人,如靜樹,似閒雲,少言寡語,理性勝於感性。但他們卻像兩塊不同磁極的磁鐵,雖然有着不同性格,卻毫不猶豫地粘到一起。此後,他們引為知音,常有書信往來,詩酒唱和,友誼至死不渝。龔自珍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逝世後,魏源頓生“雅士如林,知音日少”之感。次年,龔自珍之子龔橙抱遺稿來到揚州,請魏源幫助編訂龔自珍的作品集,魏源欣然應允,並作序懷念。
由於龔自珍的舉薦,魏源與林則徐等人相識。林則徐與魏源相見恨晚,同憂國事,堪稱知己。還是在道光十年,林則徐與魏源在北京相遇,林則徐驚詫於比他小十歲的魏源反對腐敗、主張改革的膽識。王鳳生是他們兩人的朋友,正直有為,但仕途坎坷。兩人同情王鳳生,魏源曾稱王鳳生是海內談實學第一人,王鳳生逝世後,魏源撰《兩淮都轉鹽運使婺源王君墓表》,林則徐特為之手書墓誌銘。林則徐出任欽差大臣到廣東禁煙時,魏源不但對此擁護支持,而且對禁煙一事充滿希望。道光二十一年三月,魏源在林則徐的推薦下,憤然棄筆從戎,到浙江參謀戰事,後來他看到朝廷和戰不定,“知與願違”,才憂憤辭歸揚州。
魏源的性格不適合於當時的官場,但他是具有治理之才的。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出任東台知縣,任期雖不到一年,卻得到當地人民的稱頌。魏源更適合成為一位學者,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做幕客和從事寫作。他的著作宏富,《聖武記》《元史新編》《清夜齋詩稿》《古微堂詩集》等等,而最著名也最具影響力的是《海國圖志》,而魏源編寫此書與林則徐有密切的關係。
擔當大任 完成鉅作
鴉片戰爭結束後,林則徐被貶新疆,他不耿耿於懷個人的榮辱興衰,而是一如既往地關心國事。他在廣東禁煙時,為了解外國的情況,組織了一個班子蒐集外國的報紙和書籍,主持彙編成《四洲志》一書。《四洲志》記述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的地理和歷史,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書。此書影響巨大,開風氣之先,此後中國人撰寫的研究外國史地、探索中國海洋的著作逐步增多,這些著作匯成了引導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時代思潮,林則徐也因之被後人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林則徐途經鎮江,與老友魏源短暫相聚。魏源一直關心林則徐命運,他得知消息,已在此翹首以盼。面對國事茫茫,他們憂心忡忡,然而他們並未因屢遭挫折而心灰意冷,而是坦誠地交換意見。林則徐傾吐了“患無已時,且他國效尤”的遠慮,預感自己沒有機會繼續編寫《四洲志》了,就把在廣州時蒐集、翻譯、出版的一部分外國資料及《四洲志》的手稿交給了魏源,囑託他進一步蒐集研究外國的情況和資料,只爭朝夕,迅速編撰一部合乎中國人需求的世界概覽。
林則徐知道魏源不僅有完成這項事業的壯心,更有完成這項事業必需的見識與能力。而魏源亦十分珍重林則徐的囑託,他有《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詩二首:“萬感蒼茫日,相逢一語無。風雷憎蠖屈,歲月笑龍屠。方術三年艾,河山兩戒圖。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鷗鳧。”“聚散憑今夕,歡愁並一身。與君宵對榻,三度雨翻蘋。去國桃千樹,憂時突再薪。不辭京口月,肝膽醉輪囷。”表達了他和林則徐之間的真摯感情,絲毫不因林則徐落魄失勢而躲避,更不因怕被牽連而推辭,而是珍重林則徐的委託,戀戀於倉促的聚散,歡愁交集,卻又説不出什麼可安慰林則徐的恰當語言,更表達了對國事的憂心。詩中的“方術三年艾,河山兩戒圖”,是二人的共同信念——要同時注意西北和東南的邊患。
《四洲志》不足九萬字,魏源編《海國圖志》,以《四洲志》為基礎,廣搜新舊資料,並利用了多篇魏源自撰的論文,先後徵引了歷代史志14種,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種,還有各種奏摺和一些親自了解的材料,系統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如火輪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海國圖志》的體量和內容深度,都超過了《四洲志》。
《海國圖志》初成50卷,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揚州出版;此後數年,魏源再接再厲,在地理學家鄒漢勳、汪士鐸等人協助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補為60卷本;咸豐元年(1851年)擴充為100卷本,次年刊行於世,“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即源於此書。這本書問世後,其影響力不侷限在中國,而是擴展到了整個東亞文化圈。
林則徐以為官廉能、家風嚴謹而著稱於世,更以開眼看世界引領潮流。中國人凝視世界的雙眼,再也不會閉上,在經歷了無數風浪後,這雙眼睛更加深邃。(潘寶明 石毅)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