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被體制化的布魯克斯——解讀《肖申克監獄》的關鍵點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綜合

男主角安迪·杜佛倫當然是最受矚目的,他含冤入獄,從來沒有放棄希望,終於在二十年後,成功越獄、重獲自由。而布魯克斯是與安迪完全不同的人,他在獲得假釋、重獲自由之後,卻開槍自殺了,為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裏的安迪,無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即使沒有看過《肖申克的救贖》,人們也對他長達二十年的、不動聲色地挖地道的越獄方式有所耳聞。
安迪是個銀行家,他被指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和與他妻子偷情的高爾夫教練,被判處兩個終身監禁,進入了肖申克監獄。他在監獄裏遭受過暴力、經歷過有望洗清罪名而又被典獄長破壞的大起大落,但從未放棄過希望。
而與他不同的是布魯克斯。布魯克斯在肖申克監獄呆了50年,終於獲得假釋,而在獲得自由後不久,他就自殺了。肖申克監獄裏的獄友們對此都不理解,自由不好嗎,為什麼布魯克斯要自殺呢?
瑞德道出了其中緣由,他被體制化了,當他習慣了體制內的一切,他就離不開肖申克監獄了。

從某個角度來説 ,監獄作為一個封閉環境,確實是一個更容易將人“體制化”的怪地方。
瑞德和布魯克斯一樣,在少年的時候就被關進了肖申克監獄,在監獄中生活了幾十年,他已經完全適應了監獄的生活。
瑞德説:“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記恨它,然後你習慣它,更久以後,你離不開它。”
或許每個進入監獄的人的想法都是一樣的:痛恨那四面束縛自己、剝奪自由的高牆。
但隨着時間過去,大部分人都習慣了在高牆在內生活:吃飯、睡覺、活動都有時間規定,每一天、每一時該做什麼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就連上廁所都要打報告,一切都必須按照制度執行,日復一日,沒有例外,如有違反,就會招來獄警的暴打。

雖然監獄的功能本來就是對人的改造,但這一切在肖申克監獄被無限制地濫用了。
就像獄警長霍德林所説的:“讓你吃你就吃,讓你拉你就拉,讓你放屁你就放屁。”這樣嚴苛的環境會對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以在監獄裏生活了40年的瑞德為例,他在假釋之後,依舊保留着每次上廁所前都要報告的習慣,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他“一滴都尿不出來”。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心理學中認為,習慣化是指連續或多次重複出現的同一刺激,會使生物對其所做出的行為反應發生衰減,大多數細胞有機體都會表現出的普遍現象,是我們適應環境的生理機制。
日復一日執行嚴苛的制度,習慣化讓人成為了一個“逆來順受”的適應者。適應,可能沒什麼不好的,適應讓人生存,讓人獲得安全感,甚至讓人能夠在這個環境內“飛黃騰達”,但它會讓人失去離開的能力。
就像布魯克斯,他與意志堅定的男主角安迪不同,他的表現更貼近普通人:
他沒有鋼鐵般的堅強意志,在肖申克監獄中呆了50年,他早已適應了自己在監獄中的生活方式、身份和地位,接受了監獄裏的一切體制。
所以當他得知自己的假釋申請被通過後,他威脅了他的朋友,他想“犯錯”,想找到理由留在監獄裏。

體制化的另外一個關鍵點,是讓人將與這個世界的聯繫,都建立在“體制內”。
即使再不願意,被批准假釋的布魯克斯還是出獄了。
50年,肖申克監獄裏彷彿時間停止一般毫無變化,而在監獄外、在社會上呢?
布魯克斯説:“我進監獄的時候,街上只有一輛汽車,而現在滿大街都是汽車。”
在肖申克監獄的50年裏,布魯克斯無需為生計犯愁;出獄後,他需要賺錢來養活自己。
在監獄裏,他是圖書管理員,受人尊敬;出獄後,他被安排在雜貨店裏打包商品,這對於一個80多歲的老人來説,這是一項頗為繁重的工作。
在監獄裏,他“念過書”、有朋友、有地位;出獄後,“他就成了廢人,是雙手犯關節炎的囚徒,想向圖書館借書都會被拒絕”。
布魯克斯的朋友在肖申克監獄、地位在肖申克監獄,他和這世界的聯繫都在肖申克監獄。
失去了一切社會關係,在社會上沒有親情、友情、愛情等一切社會情感聯繫的布魯克斯——如同瑞德所説的——是井底之蛙。

瑞德同樣清楚地知道自己與布魯克斯一樣,也被體制化了。他説自己在監獄中可以有求必應、如魚得水、受人尊敬,而一旦離開了這裏,即使他知道“電話簿裏什麼都有”,但他連“怎麼查都不知道”。
他的身份地位、人際關係都是建立在肖申克監獄中的,離開這裏,他將一無所有。
像布魯克斯和瑞德這樣將所有的聯繫都建立在肖申克監獄內的人,是很難離開體制的。
面對完全陌生的世界、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變化,布魯克斯難以適應、痛不欲生。對於布魯克斯來説,人生最容易適應環境變化的年輕時光,都用來適應肖申克監獄了,在他出獄後,他難以適應社會、找不到人生的價值,也沒有人來幫助,甚至是“逼迫”他適應了。
瑞德在入獄40年後被假釋,他同樣不能適應這個社會。他説:“我一心想違反假釋,這可能會令我重返肖申克,活在恐懼中真是糟糕,布魯克斯體會過,他看透了,我只想回到有意義的地方,不必整天擔驚受怕。”

從心理學上説,當人適應了體制內身份地位,當人所有的聯繫都建立在體制內的時候,脱離體制就成了我們不想做的行為。我們做出自己不想做的行為,被稱之為“反態度行為”。
在我們被要求做出反態度行為時,我們的內心是有牴觸的,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不開心、不舒服。
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態度來接受自己的行為。
基於對於摯友安迪的承諾,瑞德沒有選擇重返肖申克監獄或者自殺,而是選擇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安迪的邀請,前往墨西哥重新適應自己的人生。
布魯克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孤身一人,帶着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絕望,走上了絕路。

瑞德説:“在這裏認命是最好的。”
瑞德是被體制化的人,瑞德失去了希望。在前幾次假釋申請的時候,瑞德還會公事公辦地説“我改過自新了”,但40年後,他説:“我不在乎。”
失去希望,同樣是“體制化”的關鍵點。
安迪在肖申克監獄裏呆了將近20年,但他沒有被體制化,是為什麼?他一直都懷有希望。
安迪是個銀行家,他在金融、税務、雕刻、地質等領域都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他有能力、有耐心為自己策劃一次滴水不漏的、可以實現的越獄計劃,他知道自己可以重獲自由,所以他從未失去希望。
而大部分人都沒有這麼堅強的意志或者強大的能力,平庸的普通人,終歸會在日復一日的相同生活中,喪失希望、學會認命。

認命,可以令人更好地適應體制,同樣會讓人離不開體制,被體制同化地更深。
布魯克斯在肖申克監獄內做了幾十年的圖書管理員,他覺得這是一項十分簡單的工作:把借書人的名字記下來、去牢房裏發書、再把書收回來。
而同樣的工作到了安迪手上的時候,他執着地為監獄申請圖書經費,建立了圖書室,教導獄友知識、幫他們獲得文憑。
他的所作所為,無一不是在反抗體制、反抗被體制化。
為什麼安迪能堅持反抗體制化?
因為他從未失去希望,他知道希望是這世界上可以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是美好的東西,是從來都不會死的。
安迪心懷希望,成功越獄,帶着典獄長的黑錢開始了新的人生。
布魯克斯早已在50年的牢獄生活中,失去了希望。
因此,他不反抗地接受了被體制化;
因此,他在出獄後無法適應體制外的生活,絕望自殺。
瑞德,在安迪的鼓勵下,找回了希望。因此,儘管他同樣生活在脱離體制的惶恐的中,還是在墨西哥開始了新的生活。

體制化不僅僅存在於牢獄中,隨着現代生活的分工越來越細,我們整天重複着同樣的生活,一樣會被體制化,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肖申克監獄”中。
但無論如何,提高能力、心懷希望,就會讓我們擁有反抗的力量,走出舒適區,遇見更好的自己。
文/枕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