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槍匹馬來相親角為自己尋幸福的小陳。
58歲的張明一抬頭,見到了眼前的年輕小夥,面露驚喜,又帶着一點疑惑,遲疑了兩三秒後,他湊上前去:“你,是為自己來相親的呀?”得到肯定答覆後,張明又往前靠近了半米,提高了聲音:“你條件不錯嘛,介意比自己大一歲的女娃兒不?”
最近,洪崖洞“父母相親角”,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不少“90後”隻身一人來到現場,勇敢地掛上個人信息牌,參加這場特殊的“面試”,和叔叔孃孃們現場“過招”,追尋自己的幸福。
在原本以中老年人為主角的這個“相親角”,這羣年輕人尤其引人注目。面對“未來的岳父岳母”,他們又會如何應對?
“盯10秒以上,我就會主動搭話”
小陳穿着一身藍色羽絨服,雖然戴着口罩,但眼神裏卻透着一股精神勁兒。他胸前掛了一張打印的自我介紹:男,27歲,衞生健康委員會(事業編),獨生子,渝北區人,211本科,身高173,70公斤,工作經歷:……本人性格好,會煮飯,顧家庭,有責任心。尋:28歲以內,條件相當,性格好的女生。電話……
他談吐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很快就吸引了一羣孃孃駐足,拋來各種問題。
小陳介紹,他是市衞健委的一名文職人員,從抖音上知道了這個相親角,“感覺是個找對象的好地方。”這是他第二次來。
果然,“效果”不錯,站上一個小時大約有15對家長上前來溝通。在他看來,這跟找工作差不多,也是一個“雙選”的過程。
小陳認為,面對家長“相親”和直接面對女方很相似。“一般來説,‘丈母孃’是什麼人,女兒也會差不多。我會觀察阿姨的衣着打扮和言行舉止,判斷女兒的大致情況。比如,阿姨看上去氣質温婉,那麼女兒多半也會很有教養。”
“阿姨你好!”面對遠遠觀察自己的長輩,小陳也會主動打招呼。他總結了一套“經驗”:如果看到對方盯着自己的“簡歷”看上10秒,那多半是有意向的,他就會主動跟對方打招呼,對方通常也會順勢走上前深入瞭解。
他的相親“風格”非常利落,面對女方家長,不慌不忙地拋出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妹妹是哪個單位的嘛,年紀多大?……喲,在XX地方工作啊,不錯不錯!加個微信嘛!”
他發現,很多女方父母是瞞着女兒來相親角的,孩子並不知情。“這種情況不能強求。上次也接觸了幾位家長,感覺他們女兒條件挺好的,但加了微信後,發現女方有些排斥相親,那就算了唄。”
“我得抓緊時間繼續去‘面試’了!”小陳揮揮手,繼續面對接下來的家長們。
“父母相親角”來了羣90後。
“下週六10點,我還會在這裏!”
1991年出生的舒展(化名),1米83的個子,哪怕站在角落裏,也會成為“父母相親角”的焦點。在石橋鋪渝州交易城做五金建築材料生意的舒展,可能是“相親角”裏最繁忙的人。由於他並未將個人情況寫下來展示,每位父母走到他跟前,幾乎都會問相同的問題。“你多大了?在哪裏工作?家是哪裏的?”
舒展很健談,老家在河北,20歲就來重慶做生意,接觸到的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人,很難遇到年齡相仿的女性。
由於身材高大,外形較好,舒展身邊圍了一圈女方父母。他從容作答。“我不介意對方個子不高……”“對女方經濟家庭條件沒有要求,我有就行了……”但面對索要微信和電話的要求,舒展卻婉拒了。他不太願意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而是一再強調:“下週六上午10點,我還會來到這裏,您先回家給妹妹(女兒)説一下情況,要是她願意的話,下週您帶着她來現場來和我見面,怎麼樣?”
舒展説,他更希望見到年輕女性本人,但發現和預期有一定差距。“面對面的接觸更為真實,跟父母聊得再多,加再多微信,女方不樂意,也是耽誤時間。”
“這個小夥子蠻帥哦!”一位父親不住打量着舒展,一邊翻出女兒的照片,“你看,我女兒個子也很高,很漂亮,結識一下嘛。”舒展看後主動提出:“您家離這遠嗎,不遠的話今天晚上您就可以把她帶出來,大家見個面,散散步,聊一下。”
幾位母親與小陳交流。
他把對方關心的問題全部打出來
29歲的王江做法似乎更有誠意,不僅將年齡、身高、體重、學歷、職業、住房、性格等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寫在了“簡歷”上,還將本人的生活照也附在了上面,彌補了在現場戴着口罩,家長們看不清相貌的缺憾。
王江是西南醫院的合同工,老家在四川廣安,希望在重慶落户。掛在胸前的“簡介”上,他還寫上了自己的婚姻觀:“希望遇到對的人,一起經歷未來人生中遇到的苦痛,享受生活中追逐的甜美……”
王江説,平時醫院的工作比較忙,接觸到的女性大部分都是已婚人士,知道有這樣的一個相親角時便找來了。他説,在這裏面對面接觸的都是女方父母,然後通過他們再加女兒的微信聊天。他明顯感覺到,女方通常很難接受父母的這種“逼婚”方式,更願意自己結識男性,“會遇到父母熱情,女兒卻不太願意搭理的尷尬。”
王江説,既然自己有時間,來現場更直接,更有誠意。
不少父母鼓勵兒女主動來“相親”
張旭,1993年出生,在重慶機場做安檢工作。他是看到抖音後,覺得“挺有意思”才來的。“以前不知道有這樣的地方,就約上單身的朋友來看一看,湊湊熱鬧。”但他否認來“體驗”的説法,“我並不是單純來玩,是真心想找對象。”
在一羣孃孃的“圍攻”下,面對各種問題,張旭有些不太自在,“就來這一次,以後不會來了。”他説,這樣面對父母“相親”的方式和想象中有點不太一樣,並不適合自己。
前來為兒子物色對象的宋女士説,現在單身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自己也是迫不得已才來幫孩子找女朋友,“年輕人自己出來找,當然是最好的!”但兒子平時工作忙,週末難得休息一下,不過更關鍵的是,“他自己也不太好意思來這種地方(相親角),我就先幫他來參考一下。”
渝北區退休幹部任明聰也是來幫女兒相親的,每週都過來,已持續了大半年,他坦言效果並不是太好。“談戀愛本來就是自己的事情,但兒女們往往不太放在心上,父母們無奈之下只能’代勞’。”任明聰認為,相親沒什麼不好意思的,雖然年輕人都願意自己在社交時自然地結識另一半,而不是這樣刻意的方式,但這樣的傳統形式也有存在的道理,“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主動前來相親,代替‘父母相親角’!”
觀點
這一屆年輕人為何走向相親?
年輕人一邊對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嗤之以鼻,排斥傳統的相親模式,然後轉頭就在支付寶基金評論區發“徵婚廣告”,在相親app上充會員。在普遍印象中,現代的年輕人普遍追求個性追求自由,為什麼最終還是向相親妥協?
偶然的戀愛事件發生顯得困難
隨着個體化社會的到來,人們與原有的社會整合機制之間的脱嵌,個體與建立在階層、種族、家庭、鄰里、職業甚至民族國家基礎上的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脱嵌。
而伴隨高速經濟發展,求學、求職導致的遷徙變得頻繁,高度流動性讓建立和維繫親密關係變得困難。
“相親”這一古老婚配社交儀式得以迴歸,某種程度上説明了個體化時代的生存境遇使得偶然的戀愛事件發生變得困難。
社會壓力壓縮年輕人沉思愛情的時間
當代年輕人面臨情境:房價高企、適婚年齡、經濟壓力,社會結構性壓力加大,使得他們越發希望從二人世界獲得更多安慰和支持。
997、007的工作方式和壓力壓縮了年輕人相處的空間和時間,影視和遊戲又佔據人一部分時間,他(她)很難再有時間去結交現實中的異性。與傳統社會的精英相比,後工業時代的青年用於沉思愛情的時間,其實大為減少。
年輕人婚戀觀的改變與進化
過去家長權威、媒妁牽線、熟人關係等一系列社會裝置替代當事人對個人“終身大事”謀劃與操辦,但是相親的對象往往侷限於熟人關係圈。
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相親給予了年輕人在免除面對面溝通的尷尬的情境下,擴展社交圈子、尋覓良人的機會和舞台。
現代的年輕人普遍追求個性、追求自由,開始主動選擇各方面條件匹配的相親對象。比如參加“985相親局”的人,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認為“智性戀”比“錢”更重要。
相親是否意味着“自由戀愛”的失敗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主動參加相親,是否就意味着自由戀愛的失敗?
其實未必。在傳統社會,婚姻是維護父權制價值體系的制度安排。生兒育女,尤其是繁衍男性後嗣成為兩性締結婚姻的最主要目的。因此,婚姻和浪漫情感無關,擇偶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現代婚姻的核心是“婚姻自主權”。市場經濟、教育平等、人口流動等為青年婚戀觀的轉變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青年人在婚姻中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更強,婚姻被視為個人之事;青年人更注重自我感受及自主選擇,更追求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
“相親”是一種高效率的社交方式,可以有效地迅速掌握對方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及外貌資本的有關信息。
正因為現代的年輕人普遍追求個性、追求自由、追求高效,不願意將就,因此主動選擇各方面條件匹配的相親對象,從而將擇偶的主動權以及標準放置到自己手中。
有學者認為,“相親”是一種自我確證的過程。一旦踏入“相親”的場域,個人對自我的評價就會受到一個客體的檢驗,相貌、學歷、個人社會經濟地位等自我價值在婚姻市場中受到了最直接的檢驗。
據中國青年報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