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又折騰了個新電車品牌,行業真是越來越擠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晚點早知道”(ID:finpost),作者:程瀟熠,編輯:龔方毅,36氪經授權發佈。

李書福在宣佈新純出任電汽車公司極氪董事長的同一天,卸下了在吉利汽車集團的職務。

3 月 23 日,吉利汽車(HK:00175)宣佈與吉利控股集團(含員工跟投平台和用户權益平台)共同投資、成立全新智能純電汽車公司極氪。其中,吉利汽車持股 51% ,吉利控股集團持股 49% 。新公司計劃現金注資20億元,由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創始人李書福出任極氪董事長,現任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安聰慧任極氪 CEO。

極氪首款車型將於上海車展開啓預定,第四季度開始交付。未來五年,極氪計劃每年向市場推出至少一款全新產品。

《晚點 LatePost》獲悉,幾乎在當天的同一時段,吉利汽車集團的內部 OA 系統也發生了變化,李書福卸任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安聰慧接替,他此前在吉利汽車集團擔任總裁兼 CEO 已有 10 年之久。現任 CEO 是一個從未出現在吉利汽車集團對外高管名單中的新面孔——原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兼採購公司總經理淦家閲。

吉利汽車集團是吉利控股集團的子集團。前者幾乎包含了除沃爾沃以外的所有吉利乘用車品牌,如吉利、領克、幾何、寶騰、路特斯等。後者囊括了吉利的所有業務,如沃爾沃、曹操出行、太力飛車、倫敦電動汽車等。李書福雖卸任董事長,但仍是吉利汽車集團的主要股東。

最新人事調動結合李書福在今年 2 月份萬字講話不難看出吉利內部明確的風向轉變——重點投入新能源轉型,與跨界巨頭“聯合革命”。

2015 年吉利第一次提出“藍色吉利行動”,目標是到2020年,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整體銷量超 90%。但 2020 年吉利的新能源汽車總銷量不到 7 萬輛,約佔總銷量的 5%。

李書福將其歸因為“歷史時機沒有成熟,外部戰略條件沒有形成。”並重新提出了“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方案”。在保持原有燃油車業務的同時,雙線研發純電智能汽車以及混合動力汽車。這一次,李書福沒有明確提出新能源汽車的未來銷量目標。

能看出來吉利在電氣化方面的實際轉型動作並不激進。經歷了第一個藍色吉利行動的挫敗,李書福覆盤後認為,從傳統汽車向電動車過渡的進程中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動態調整期,這個時期也充滿不確定性。即現階段,傳統汽車與電動汽車還能共存相當長的時間。

2020 年財報顯示,吉利連續四年蟬聯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第一,去年總銷量超 132 萬輛,為集團貢獻了 921 億元營業,55.7 億元淨利潤。截止 2020 年末,吉利賬面現金共 190 億元。

吉利面臨着和幾乎所有傳統車企類似的問題。碳中和目標讓傳統車企有動力進行新能源轉型,但新能源汽車業務規模尚小,且增長不及預期,短時間內很難徹底告別傳統燃油車業務。

徹底轉型的基礎是新能源汽車業務形成規模化效應,吉利想到的提速辦法是“聯合革命”。

手機市場增長遇到天花板,以蘋果、小米為代表的手機廠商以及依附於手機生態及供應鏈的企業如百度、富士康開始下場造車。從零開始搭建汽車製造工廠及銷售網絡顯然會拖慢進度,對於跨界造車玩家來説,最好的選擇是找車企代工。

去年 9 月,吉利發佈了第一代純電動架構平台 SEA 浩瀚,願意開放平台給傳統供應商、科技公司、個人用户等進行定製化開發,現在已與百度、富士康、FF 達成合作。一位吉利中層告訴《晚點 LatePost》,淦家閲擔任吉利汽車集團 CEO 與吉利和這三家公司的合作有關。

吉利自身還存在的轉型難點是,如何在維持現有廣泛業務的同時投入研發,完成新能源轉型。吉利在汽車之外還有飛行汽車(太力飛車)、航天衞星(時空道宇)、高鐵(國鐵吉訊)等科技項目,單獨一項對研發投入都有很高的要求。以衞星為例,一顆衞星的造價一般在幾百萬美元到十幾億美元不等。

吉利去年公佈的回 A 二次上市申請顯示,計劃募資 200 億元,用户新車型產品研發、前瞻技術研發及流動資金補充等。去年 9 月,吉利的科創板 IPO 審核狀態已變更為“已受理”,至今仍未在 A 股正式上市。吉利在 2020 年報中披露,迴歸科創板進展以官方批覆為準。

多元化經營在企業成長期是幫助企業看起來又大又好的傳統做法。但如果控制不好投入和產出,也會給企業帶去大麻煩。

李書福把這一輪汽車產業革命比作是一場新的馬拉松賽跑,沒有盡頭,只有開局;沒有方法,只有方向。但容易被人忽略的是,賽程中及時為自己減負也至關重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1 字。

轉載請註明: 吉利又折騰了個新電車品牌,行業真是越來越擠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