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加梯”提速,更要“自帶流量”

天橋“加梯”提速,更要“自帶流量”

盛夏正午,烈日當空。黃浦區興業路路口,啓用不久的重慶南路人行天橋成為市民過馬路的首選。這座天橋台階高度近20釐米,行人上下橋比較“吃力”。天橋入口距離十字路口有20多米,引導標誌也不明顯,也容易被行人錯過,有人甚至甘願冒着危險橫穿馬路。如今,“加梯”完工,所有不便瞬間銷項。“空間寬裕,電梯開行速度也剛好。”曾為這座天橋“加梯”提出建議的黃浦區人大代表王健,今天特地前來實地體驗一番。

天橋“加梯”提速,更要“自帶流量”

截至7月底,今年上海市實事項目安排的38座人行天橋“加梯”工程,其中重慶南路天橋等2座已竣工並投用,另有29座已開工建設。

今天上午,黃浦區人大舉行關於人行天橋“加梯”的代表建議現場督辦活動。據悉,還有更多過街天橋工程進入了方案論證、設計討論階段,爭取儘早實現“應裝盡裝”。

創新流程政策,為加梯“提速”

對於地處市中心的黃浦區來説,空間有限是橫亙在天橋加梯前的難關。

以重慶南路天橋為例,4個天橋上下口,緊挨着醫院、街面商業等。“沿街面空間緊張,要再騰出地方根本不可能。”黃浦區建管委副主任王文紅最終盯上了一方街角綠化。當她拿着這套方案向綠化市容部門諮詢時,卻又“碰了壁”。城市公共綠地面積一直劃有“紅線”,少一點也不行。

天橋“加梯”提速,更要“自帶流量”

最終經多方協商,一套兼顧各方利益訴求的方案誕生——在電梯橋廂外圍補上垂直綠化。這樣一來,既不動綠化紅線,也滿足了加梯所需的空間。考慮到處於南北高架下的天橋光線昏暗,還專門規劃了夜景照明設施等。

實踐中,幾乎半數以上天橋都需到附近綠化“挖空間”。為此,黃浦區建管委與區綠化市容局協商出一套可複製推廣的方案,縮短審批流程、提高建造效率。藉由一攬子創新政策,支持保障垂直綠化、建設口袋公園等,以各種可行方案花式“補綠”。

電梯開多久,老百姓説了算

隨着加梯提速,後續的運維養護也成了代表們的關切。

來自“12345”服務熱線的反應:有市民吐槽,裝好的電梯長時間關停;有的電梯則頻繁檢修,淪為“擺設”。黃浦區人大代表、淮海中路街道復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梁瓊就常看到此類境況:居民們眼睜睜看着停運電梯,搖搖頭,另選他路繞行。

事實上,由於常年裸露在外,經歷風吹日曬,天橋電梯的耗損率遠高於室內電梯。為延長使用壽命,每日檢修成了必須。

對此,一套“雲梯”管理系統在黃浦區誕生。針對天橋電梯實時管理,一旦發現非機動車進入電梯等特殊情況,系統實時接駁管理部門並示警。

“如果周邊老人多,那麼開放時間可以早一些,如果年輕人多,就需要延長夜間開放時長。”王文紅表示,每座天橋都會將電梯運營時間以指示牌的方式公開,後續還會根據市民意見及時調整。“一橋一策”不僅體現在設計環節,同樣貫穿於建設、運維等全生命週期。

自帶流量的天橋,能否成為城市標識

便利出行外,代表們對於一座座加梯成功的天橋還有更高期待——自帶流量的天橋,能否嵌入文化元素,打造為城市標識?

從小在市中心長大的梁瓊這樣回憶:往來的遊客總喜歡在天橋上取景,拍下通衢的川流不息。這是他們認識這座城市的特有方式。就此,每座天橋也能成為所在地區的“形象代言人”。

天橋“加梯”提速,更要“自帶流量”

她以西藏中路天橋舉例,這裏毗鄰大世界歷史保護建築、上海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場館。她建議,可將建築的“前世今生”在橋面上進行展示,也可將最新展覽信息引入天橋。走上這座橋,人們能與城市歷史展開時空對話。還有代表看中了天橋路面。牆面有彩繪、窨井蓋有塗鴉,天橋路面也能成為市民進行創意設計的所在。

還有些天橋將隨着城市更新以另一種方式存在。由於毗鄰舊改地塊,經相關人員評估,黃浦區松雪街天橋和三牌樓路天橋將施行拆除。此後,這裏將對標董家渡花橋,新建一座連廊式立體橋樑。“不僅是人行天橋,更結合周邊商業體,打造一個綜合慢行系統,成為外灘地區的亮眼地標。”王文紅説。


  作者:王嘉旖

  編輯:周辰

責任編輯:劉力源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2 字。

轉載請註明: 天橋“加梯”提速,更要“自帶流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