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呼籲農民工市民化:即使工資不漲都能提高消費27%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8日訊(記者 馬常豔)“如果把農民工轉化為城鎮户口,即使工資沒有提高,都能提升27%的消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25日在“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2020”上説,我國户籍人口城鎮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16個百分點,即使沒有提高城鎮化率,但把户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缺口”填平,也會有巨大的潛力。

  蔡昉認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內需與外需、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政策彼此統一和相互促進的格局,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推動系列制度建設和政策調整,新型城鎮化是重要着力點之一。

  蔡昉指出,近些年,我國更加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消費需求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最終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需求因素。這一趨勢性的變化,是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性,是協調性和平衡性提高的表現,有挑戰更有機遇。

  蔡昉談到,我國户籍人口城鎮化率滯後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6個百分點,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及其預期因素導致非户籍人口的低消費傾向。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不完全城市化的堵點:永久居住地與工作地、户籍所在與常住地的不一致,加大不必要的季節性人員流動;遭遇突發事件後返鄉和返城都更為困難,造成生活和工作異常,延誤復產復工;許多基本公共服務與户籍掛鈎,妨礙獲得機會均等化。

  “中國的城鎮化率超60%,有40%的人住在農村,但是他們在居民消費中只佔22%,很顯然潛力最大的還是農村居民消費的提高,這是未來拉動中國經濟最大的潛力。”蔡昉認為,挖掘這個潛力,需要保持居民收入增長和GDP增長同步,其中的一個途徑就是新型城鎮化。當前的任務就是推進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城鎮化,也是實現“雙循環”的根本途徑。

  蔡昉分析稱,城鎮化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越是完全的城鎮化,以農民工落户為核心,越有利於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產業興旺,避免出現農業衰落和農村凋敝的現場。城鎮化的核心是農民工市民化,“就地變更户籍身份”既解決不了農民工落户問題,且潛力已經逐漸用盡,應該把户籍制度改革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推手,儘快消除常住人口與户籍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巨大“缺口”。

  蔡昉還指出,户籍制度改革阻點是改革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地方政府支付改革成本,卻不能獲得全部改革收益,因而產生改革激勵不相容。他認為,打破困局的關鍵是作出明確的成本分擔和收益分享安排。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5 字。

轉載請註明: 蔡昉呼籲農民工市民化:即使工資不漲都能提高消費27%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