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展現的這一能力,讓印度人大吃了一驚!

印度輿論對中印邊境摩擦的態度,明顯降温了。

近一個月來,中印在班公錯、加勒萬河谷等地區的緊張對峙登上印度主流媒體,還偶爾可見“中國侵略”“印度反擊”之類的字眼。

不過,在上週六兩國在拉達克地區舉行的首輪軍長級會談後,局勢似乎有所緩和,印度媒體的調門也降了不少。

《印度快報》的社論積極評價稱:“中印之間的軍事對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德里必須認真推進這一進程”

就在談判進行的同一天,央視軍事頻道發佈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軍演視頻,它讓印度媒體感到神經緊張。

解放軍展現的這一能力,讓印度人大吃了一驚!

中印外交部門先後對上週六結束的兩軍軍長級會談做出聲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日表示,“雙方達成了一個共識:要落實好兩國領導人的重要共識,不讓分歧上升為爭端;要共同努力去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為雙邊關係健康與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印度外交部7日也發表了一份聲明,基調與前文華春瑩所談的內容基本一致。主要可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雙方始終在保持外交和軍事渠道溝通。二是雙方同意保持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至關重要。三是早日解決對峙僵局有助於雙邊關係發展。四是雙方將繼續保持接觸。

刀哥認為,翻譯過來就是,局勢總體可控,僵局短期難解。

事實上,對於和平解決當前中印邊境對峙的渴望,印度明顯比我們更強烈。這從印度政府高層近期的表態就可見一斑。

印度國防部長辛格5月30日、6月2日兩次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明確表示“將通過外交對話”解決中印邊境對峙問題。

這相當於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一級已經為本輪事態的走向定了調。

所以,印度主流媒體鼓吹的所謂“印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之類的主戰論調,根本不可能成為決策層理性的處置選項。

刀哥觀察發現,印度主流媒體在總理莫迪5月26日召集軍方主要領導人、國家安全顧問等舉行會議後,論調已經出現明顯降温。

還有,印度國內新冠疫情在解除全國封鎖後呈現井噴式暴發,累積確診病例在8日已突破25.6萬,單日確診病例屢創新高。國防部負責防務工作的副部長阿杰·庫馬爾亦染疫隔離。

印度邊防部隊、中央警備部隊、海岸警衞隊、中央調查局、海軍、空軍甚至包括個別陸軍醫院都出現了確診病例。在此背景下,印度的軍事指揮和運轉體系、部隊士氣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自然不是在邊境對峙問題上向我示強的好時候。

同時,印度經濟在經歷了長達60多天的全國封鎖後,百業蕭條、民生凋敝,當務之急是如何做好疫情常態化形勢下的復工復產,儘快推動經濟復甦。

如果印度在邊境問題上選擇強硬,雖有可能轉移焦點,卻無法轉嫁矛盾。

關於對峙的後續發展,《印度斯坦時報》在中印軍長級會談之後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印博弈棋盤上的第一步”的社論。文章認為,此次會談可能並未取得實際成果,因此猜測未來中印之間還將繼續進行“更多類似的回合”,質疑中方在此次事件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某種”地緣政治動因。

雖然其言論不值一駁,不過在這篇社論中有一句話卻説得非常透徹——“(印度)如今面臨的是一個更加自信的中國”。

再説説那段軍演視頻。

乍一看,關於這次演習的介紹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中國數千名解放軍士兵被調往到西北高原參與演習。

首先是它的時機和地點,讓印度輿論有點心慌。

雖然中方沒有明説,但央視的報道中提到,這次大規模的“機動行動”是在印度邊界持續對峙的背景下進行的。

印度輿論由此猜測,演習的地點可能離衝突地點並不遠。

《印度斯坦時報》乾脆直接説,這次軍演是在向印度發送信號。

換句話説,就是專門展示給印度看的。

而更讓他們緊張的,則是這次演習體現出的強大機動能力——幾千名傘兵、數百台裝備和大批戰訓物資,短短數小時內就完成從湖北到西北高原幾千公里的轉場。

根據央視視頻,解放軍空軍空降兵某旅採取了民航運輸、物流轉運、鐵路輸送等多種機動方式。

該旅作訓科科長毛磊介紹説,這次實施機動轉場,無論是兵力投送規模,還是投送方式,都較以往有了重大突破,極大地拓展了兵力投送途徑,提高了整建制兵力投送效率。

“重大突破”“極大拓展”“整建制兵力投送”等關鍵詞,也頻繁出現在印度媒體的報道中。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一名印度軍事分析人士Nitin Gokhale在推特上表示,這是中國“決心營造的一種印象”,“也許現在是時候談談一些軍事發燒友在腦海中想象出來的一場桌面推演了”。

有人強硬地表示印度應當對中國使用武力,“因為這是所有軍隊都能理解的語言”。

也有人感到悲觀:如果戰爭發生,此時(印度)國內還有多少醫院能收治傷員呢?

還有人揣測這是一些人的政治陰謀——他們“希望印度與中國作戰然後被擊敗,這樣莫迪就可以下台了”。

印媒的緊張,是有原因的。

在經常出現摩擦甚至衝突的班公湖和加勒萬谷地這一地區,過去印度輿論頗有些“軍事自信”:

印方控制的地區有着較好的地理條件——它温度更高,地勢也更為平緩,此外,印軍還在加勒萬谷地建有前進機場(ALG),因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簡易機場,並可以起降C-130J運輸機,因此,“機動能力”往往被認為是印度的一種傳統優勢。

但如今,這種優勢已然被“數小時完成幾千公里轉運”打破。

也許我們並不應對這一點感到意外。現代戰爭,早已不是比拼誰的前線兵力佈置得更多,裝備火力更猛——這當然很重要,但畢竟是有限的。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把二線兵力投送一線的能力,這一點在中印邊界這樣高海拔山地地區尤其重要,而這必然倚賴整個國家工業化程度、動員能力等綜合國力。

隨着時間的推移,印度所謂的“軍事自信”,可能真的連自己都不信了。

不管印度信不信自個的軍事力量,就此次的邊境對峙事件而言,我們恐怕要做好階段性的長期準備,它很有可能在8月之前都不會結束。

一些印度媒體也有類似的看法。

第一,莫迪2014年上台以來,一直高調推行民族主義治國。在處理邊境分歧問題上,無論是對巴基斯坦還是尼泊爾,它的態度均十分強硬。如果此次對中國迅速服軟,莫迪政府很可能在國內落個“欺軟怕硬”的指責。

第二,據印度媒體披露,印方希望中方將邊境局勢恢復至4月底對峙前的水平,而中方則要求印方停止邊境地區的道路建設。問題是,加強邊境地區基建,是莫迪去年12月在情報局長會議上作出的最新指示。據報道,莫迪當時要求邊境地區道路必須儘快完工,且質量應“滿足空軍飛機正常起降”的標準。

第三,印度可能不會排除採用“秋後算賬”等變換花樣的處理方式。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和邊境對峙後,印度國內又掀起一波強烈的反華情緒。“移除中國應用程序”(RemoveChinaApps)的鬧劇即是一例。

這一次的對峙不同於以往。

中印以前發生的對峙,一般是巡邏帶來的摩擦。隨着邊境地區基礎設施的提高,兩軍巡邏的頻率在增加,相遇的幾率也在上升,對峙因而發生得更為頻密。但大多數情況下,這類情況都可以通過一線軍官對話機制得到妥善處理,只有少數對峙事件被透露給媒體後才會引起兩國公眾的關注。

而這次對峙的導火索是印度不僅在自己實控的爭議地區修建基礎設施,還企圖向中方實控區修建設施實現蠶食,遭到中方的堅決制止。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次的對峙得到妥善解決,印方就會停止在邊境地區的蠶食嗎?

這幾年,印度方面對我的敵意在逐步加深。

標誌之一就是它在邊境地區的軍事基礎設施建設、武裝力量配備,以及大量武器系統等都在採取快速跟進的姿態。比如它從美國購買的大部分武器就被部署在中印邊界。

這是理解目前中印關係的一個大背景。

然而,既然中印雙方領導人已決定要把維護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作為中印關係的重要任務之一,那麼,對雙方而言,在邊境地區採取任何行動之前都得三思。

從戰略上講,雙方都沒有發生衝突的意願,中印雙方也已經形成一套解決邊境摩擦的技術性管控機制。

只是這套機制是否能充分發揮作用,還要拭目以待。

光中國有誠意遠遠不夠。

一些印度人對華存在錯誤認識。他們反覆提及1962年的中印邊界武裝衝突,那時的中國在國際社會處於孤立,讓當時的印度領導人認為是個“機會”。基於同樣的邏輯,這些人認為,中國經濟遭到新冠疫情的重創,而且如今國際社會的對華輿論偏於負面,印度正好有機可乘,於是採取了冒進姿態。

這是極其危險的。

我們不以鄰為威脅,但如果你真的挑事,我們也不會客氣。

希望印度社會加強對中國的瞭解和研究,不要一廂情願地理解中國,更不要通過美國的視角做出對華戰略誤判。

那也不會符合印度的利益。(補壹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4 字。

轉載請註明: 解放軍展現的這一能力,讓印度人大吃了一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