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完成2.4萬份抗旱小麥資源鑑定評價
科技日報北京6月9日電 (記者瞿劍)從9日在京召開的“小麥藏糧於技計劃優異抗逆種質資源田間展示暨研討會”獲悉,我國現已收集保存小麥種質資源5萬多份,通過田間和人工模擬乾旱、高温條件,對2.4萬份材料進行了抗旱性鑑定評價,對部分材料進行了耐熱性鑑定評價。篩選出一批抗旱性和耐熱性比較突出的種質資源,其中抗旱耐熱材料110餘份。經概算,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抗旱、耐熱資源,節水量和增產量可滿足一個千萬人口城市的居民年用水和半年的口糧需求。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前表示,我國總用水量中,農業是最大户,佔比高達62%;我國北方的農業用水中,小麥是最大户,佔比為70%。他透露,2020年,中國農科院正式啓動“藏糧於技”重大科研任務,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小麥、玉米、大豆“藏糧於技”,“小麥基因資源挖掘與利用”團隊承擔其中小麥共性新技術、抗逆新種質資源挖掘等重任。
項目骨幹成員、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景蕊蓮介紹,我國常年易旱小麥面積約1億畝,據估計,減產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10億元。而小麥種質資源中藴藏着豐富的基因資源,從中篩選出抗旱耐熱優異種質資源,進而高效培育抗逆新品種,是應對乾旱、高温等逆境的重要途徑。
團隊不斷創新和完善抗旱、耐熱性鑑定方法,提高評價效率,篩選出一批抗旱性和耐熱性比較突出的種質資源。景蕊蓮以其中苗期強抗旱種質為例説,它可以耐受僅4%土壤含水量的環境條件,遠低於凋萎係數(7%左右),“也就是説,一般植物在土壤含水量低於7%時就開始永久萎蔫”;以籽粒產量為考評指標,強抗旱材料的抗旱指數高於1.30(抗旱性與對照品種相當的材料抗旱指數為1.00);灌漿期乾旱條件下,抗旱材料莖稈可溶性糖積累和轉運效率高,對千粒重的貢獻超過75%;強耐熱材料在高温脅迫條件下的葉片持綠性強,功能期長,千粒重與非脅迫條件下相當。綜合計算節水效益,抗逆品種與對照品種比較,畝均節水19.8立方米,增產幅度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