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星越L,名字聽着像星越的加長版,外觀看着像豪越的改款,搞得這車有50%的嫌疑是一輛拉皮吉利。
但在下結論之前,我們先梳理一下這車公開的配置。
先從動力説起
星越L和星越一樣是基於吉利的CMA平台,但星越L取消了最入門的1.5T三缸機,全系搭載沃爾沃Drive-E 2.0TD發動機,分別為2.0TD-T4 EVO和2.0TD-T5。
T5-EVO和星越2.0T都是175千瓦/350牛米,T4-EVO是160千瓦/325牛米,全系匹配愛信8AT變速箱。
此外,星越L和星越ePro共享插電式混動系統,有1.5T三缸機、前置單電機和三元鋰電池,總功率達到了190千瓦和415牛米。
預計未來也沒有純電動版,畢竟CMA平台立項就是小帶寬,成本有一些限制,電氣化只考慮了插混,留給電池的只有中央通道,就像Polestar 2那樣。
總體來説,星越和星越L都有CMA平台和2.0T T5,但星越L全系是2.0T,門檻更高,吉利才加了“L”的後綴,意味着更大更高級。
這兩者絕不是寶馬X5和X6那樣簡單地換殼,更像是X6和X7的關係。
這點最明顯的,就直接體現在尺寸上面。
和豪越接近的尺寸
星越L的“L”,其中一項含義是“Larger”,4770/1895/1689毫米的長寬高,2845毫米的軸距,整整比星越大了一圈,這才是吉利現在的旗艦SUV。
雖然目前才申報了5座車型,但這麼大的尺寸基礎,未來推出6座/7座也很正常。
不過在消費者眼中,這車的外觀和豪越不相上下,甚至豪越的長度和高度更佔優勢,難道一副2.0T發動機值好幾萬嗎?
星越L溢價的地方當然不止於此了。
豪越基於嘉際的CV平台,接近4.9米的車長,車頭卻短短的,頂配輪轂也才18英寸,整輛車有點穿小鞋的感覺,看着更像一輛大號的旅行車。
畢竟豪越是一輛向MPV妥協、成本有限的SUV。
星越L的CMA平台,一開始就考慮了SUV的延展性,所以差不多的尺寸是星越L的車頭更長,比例更協調。
再有成本、定價的關係,輪轂最大給到了20英寸,如果兩輛車擺在一起,明眼人也看得出星越L的氣勢更強。
最關鍵的1米長
內飾呢,是星越L這次的重磅。
作為目前的旗艦SUV,星越L和星越完全不同,也和別人沒有太多關係,連方向盤造型也是重新開模的,不得不説吉利還是很下本的。
最明顯的,就是往中控懟了一塊1米長的超長屏幕,一直從主駕貫穿到副駕前面,古有三聯座大沙發,今有三聯大橫屏。
和理想one類似,星越L的最左邊是液晶儀表盤,中間是中控屏,最右邊是副駕駛娛樂系統,估計三塊屏幕之間有一些互動功能。
其他的配置吉利沒説,必須等到4月份的上海車展才知道,可能是考慮到消費者對“大”的蜜汁迷戀,這塊大屏的信息亮點在於"大”。
吉利先在公眾號做了一番對比,“*odel Y中控長約47釐米”、“國產電動*s8中控長約27釐米”“日系合資*AV4中控屏長約43釐米”和“日系合資*RV中控屏長約38釐米”。
這麼明顯的指名道姓,就差拿着別人的身份證號照着唸了,然後告訴大家,這就是“顛覆新舊勢力”。
先別説吉利用一塊屏幕的尺寸重新定義了“顛覆”,單從宣傳效果來説,實際沒多少人討論這塊大屏。
是這樣的。根據消費者的認知,第一位做出來的才是哇塞,第二位是噢這樣,第三位就是好的知道了。
國內第一款用三聯屏的是理想one,國外還有更早的本田e,Taycan也有類似的設計,相比之下,星越L“大彩電”的吸引力顯得沒那麼足了。
至於“1米”的長度嘛,這些年大家對尺寸麻木了,除非把前擋風玻璃變成屏幕,不然也很難有出圈的效果了。
話是這麼説,星越L的內飾質感、設計和氛圍看着比一些合資車更好,吉利在車機這方面一向做得很好,就等着有哪些隱藏的新配置了,比如小遊戲之類的。
吉利對這三款車的對待
所以最終結論呢,星越L基本是一款全新的車型。
但消費者面對這麼一款新車,難免有這車是否和星越是同一款車,這車和豪越定位誰更高的疑問。
為了更好地劃分豪越、星越和星越L的消費者,吉利在這三款車之間做了很多明顯的區別。
如果你對比尺寸接近的豪越和星越L,兩者都是大車,星越L估計也有6座或7座版本。
但價格一定有很大的差距,豪越的起步價僅僅是10.36萬,旗艦的星越L高於星越的12.78萬,至少要13萬-14萬。
於是有這麼一場景,豪越消費者對比的是合資特供小轎車,星越L的對比的是合資全球轎車。
你説看鋒範的和看思域的,有可能是同一批人嗎?
豪越和星越L除了尺寸差不多,平台和動力差得十萬八千里,一個CV和老式1.8T,一個CMA和2.0T,買豪越的自認有差距,買星越L的覺得貴有貴的道理。
這兩款車基本沒有替代效應。
接着是星越和星越L,這兩款車消費者的預算接近,但購車理念是截然相反的。
流行型SUV的星越針對年輕人市場,買家是那些希望有明顯個人標籤和風格的羣體;星越L是妥妥的家用型SUV,整車的外觀內飾“油膩”一些。
買星越L的羣體通常不喜歡星越,但買星越的年輕人有一定幾率在父母的要求下,加錢買了一輛更實用的星越L,畢竟他們才是出錢的金主。
這可能也是FX11最終命名為“星越L”的原因,四缸機和四平八穩的造型,更像是對入門三缸機、流線SUV的星越的補充。
這三款車坐進車內的觀感也各有千秋,星越是運動範,星越L是當下的豪華感和科技感,豪越是温馨的精裝修。
從內外飾、配置到定位,三者基本覆蓋了這價位的主流人羣和細分市場,卻沒有太多的重疊率和內耗。
傷害沃爾沃?
但星越L不止和同門有區分,和同心的沃爾沃XC60也有區分。
兩幅發動機,160千瓦/325牛米、175千瓦/350牛米,數據很剛好地卡在XC60 T4(140千瓦)和XC60 T5(184千瓦)中間。
這應該是吉利和沃爾沃商量的結果。
你看,吉利在2月19號宣佈KX11定名為星越L,當時寫的是着搭載JLH-4G20TDJ(低功率2.0T)和JLH-4G20TDB(高功率2.0T)發動機,沒有提到沃爾沃的事情。
隨後2月24號,吉利宣佈和沃爾沃“合併”(實際是深度合作)。
等到3月5號,吉利官宣星越L的動力是沃爾沃Drive-E 2.0TD發動機,很明顯地寫着“吉利與沃爾沃達成合並方案後首搭沃爾沃Driver-E 2.0TD動力的車型”。
吉利這邊擺明了告訴你,這是從沃爾沃搬過來的動力系統,四捨五入相當於換殼沃爾沃,買到就是賺到。
但對沃爾沃的消費者來説,他們不希望自己花幾十萬買的新車,三大件有兩大件和自主品牌是完全一樣的,當然品牌方也不希望消費者知道。
考慮到XC60僅有一款最低配搭載T4發動機,可以説星越L的數據依然是99%低於XC60的。
這樣一來,星越L車主可以説這車是換殼沃爾沃XC60,XC60車主也可以説,我這車的數據更漂亮,動力更強,不要拿國產的來比。
兩邊都有滿足自己心理需求和站得住腳的論據,誰都是對的,這也是一次對消費者心理的精準拿捏了。
消費者要的是肉眼可見
假如星越L沿用XC60的動力系統,數據不動,多少對沃爾沃有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説沃爾沃是“豪華吉利”,XC60是“豪華星越L”,調侃XC60的消費者是買了一輛吉利,看到XC60的提車貼就説一句“吉利”。
如果沃爾沃有奔馳、寶馬或者奧迪那樣的品牌力,那別人怎麼説是別人的事情,但沃爾沃,品牌力本來就是二線開外的。
買沃爾沃的人,需要下很大的決心説服自己,啊這是北歐小眾車,這有很好的底盤調校,這是豪華品牌的一股清流。
洗腦洗到最後,你非常相信沃爾沃是很棒的品牌,但天天有人跟你這麼説,你花了幾倍的錢買了一輛豪華版吉利巴拉巴拉的。
國人一直很討厭被別人議論,為了少跟別人解釋幾句“沃爾沃很好的”、“平台不一樣等”“平台是什麼”等,很有可能轉投其他陣營。
但一副發動機做了高中低三種版本,針對不同定位和價格,讓大家有話説,也讓大家沒話説。
不像奇瑞和星途,瑞虎8和星途TX都有197馬力的1.6T發動機,價格不相上下,外觀和內飾也是雷同的風格,擋住Logo還以為是同一車型。
説句不好聽的,星途明明有那麼好的造型和三大件,卻始終做不起來,這和瑞虎8的內卷有很大關係。
消費者看不到高端品牌到底高端在哪裏,也體驗不到高端品牌的服務,哪還有理由買單?
誠然,車企玩平台化和共享發動機不是一件壞事,對他們來説有利於減小開支,最重要的是有明確的定位劃分和肉眼可見的區別。
預算緊一點的買這輛,主流羣體買這輛,有特殊需求的買這輛,這才有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曲線救國
要説星越和星越L有哪些重疊的地方,那一定是“緊湊型”定位。
沒錯,吉利申報星越L的型錄,用的是“緊湊型SUV”。
4.6米的星越是緊湊型SUV還説得過去,一款快4.8米的星越L還是緊湊型SUV,連不到4.7米的XC60都是“中型SUV”,要麼是申報人填錯了,要麼是吉利在耍花樣。
答案很顯然是第二者。
吉利玩的其實是錯位競爭,星越L的尺寸和配置明明到了中型SUV的門檻,但他們偏偏定了緊湊型SUV的位置,估計價格也在這區間。
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自主品牌的緊湊型SUV,更是合資緊湊型轎車。
好比14萬、15萬塊錢,你看的是一輛中配的思域,但到了吉利4S店,居然買得到一輛車身升級為SUV、尺寸升級到中型,動力升級到2.0T的新車。
相比自主中型SUV對標合資緊湊型SUV,或者用自主中型轎車對標合資緊湊型轎車,吉利乾脆用自主中型SUV對標合資緊湊型轎車,相當於升了兩級。
你説這是自降身價,實際是一次漂亮的曲線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