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期間,不少人就地過年。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人民羣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有序引導羣眾就地過年。各地區、各機構也紛紛出台政策和措施,服務保障就地過年羣眾的生活、休閒、娛樂。
以往,中國每到春節前後,外來務工人員的來去,上班族的往返,動輒幾億人次的鐘擺式遷徙,形成了全世界獨有的“春運潮”。給爸媽的新衣服,給孩子的新玩具,給親友的新物件兒,把背上的行囊撐得鼓鼓的,把汽車後備箱塞得滿滿的,把手裏的行李箱脹得圓圓的,沒人覺得是累贅,無不肩扛手拽地往家趕,只為進家門那一刻的相聚相擁。
上述場景,以及往年春運時熙熙攘攘的火車站、川流不息的高速路、人聲鼎沸的機場……今年明顯減少。無數人選擇響應國家號召。以農民工羣體為例,中國勞動學會和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不久前進行了“百企萬人”調查,受訪的5萬多名農民工中超七成選擇留企或留城就地過年。
這個比例讓人動容。每當國家有號召,中國人民是識大體、明大局的。能毅然放棄一年最期待的收尾環節——回家,皆因大家明白,疫情陰霾未散。雖然2月7日全國本土確診病例零新增,很多中高風險地區也已經調降到低風險,但防疫這根弦還得緊繃,畢竟病毒還沒被完全摁住,疫情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大規模的人羣遷移、高密度的人流接觸,正是病毒最歡迎的場景。好不容易取得的抗疫成果,不能拱手讓出,需要珍惜和鞏固。親友聯絡,彼此祝福,是情感剛需,但從抗疫和健康考慮,選擇就地過年,一樣飽含着對親友的關愛,與新春祝福的內涵更相契合。
就地過年,一樣有滋有味。各方各地已經在積極行動了。發消費券、推出免費乘坐地鐵措施、免費開放文化場館、開展雲端團聚……盡力讓年味、團圓味不打折。比如蘇州,把疫情防控、市場保供和促進消費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備足貨源,制訂保供應急預案;一方面,在線上舉辦年貨節活動,發放購物補貼、讓利紅包等超10億元,還推出各種送温暖舉措,只為讓留下來的人暖心、順心、安心。
對很多人來説,在外地打拼已久,可能還真沒好好感受過當地的春節氛圍,這次有機會留下來,也算是一種別樣的體驗。當然,眾多人就地過年給城市治理出了新考題,也可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一些新問題,但我們相信,已經積累了足夠豐富治理經驗的中國社會,不會被難倒,辦法總比困難多。
就地過年,一樣可以很温暖。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