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官員突擊暗訪,有些問題為何只有暗訪才能發現

據報道,最近,多地官員以隨機暗訪的方式調研疫情防控、安全生產、便民服務等工作,體驗式暗訪,不打招呼、直插一線的調研方式受到輿論關注。有網友評論道:“暗訪確實能發現不少問題,這種工作方式值得推廣。”

多地官員突擊暗訪,有些問題為何只有暗訪才能發現

海南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周紅波以“遊客”身份在機場暗訪。圖片來源:“三亞日報”微信公眾號

已是頭伏時節,熱浪襲人。這個時候出去暗訪,需要勇氣,也正是時候。因為酷暑暗訪,更能體會到基層工作者的不易,比如“暑”你最美的核酸檢測人員,冒着高温工作。在這種背景下,官員隨機暗訪,體驗一把爆棚的“炎”值,也更容易產生同理心,激發出進一步為基層工作者減負和紓壓的責任感。

當然,無論明察還是暗訪,都是帶着問題出發,意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時明察難以看到真問題,而不打招呼的隨機暗訪,更能直抵真相,發現問題所在。一定程度上説,越是輕車簡從,越是不打招呼,越是真正深入羣眾之中,就越能看到最原生態的情況。

此前,某地領導不打招呼、直插一線,深入當地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暗訪檢查,就發現了“值班人員對工作不熟悉、操作不熟練,讓調取的畫面遲遲調不出來,該掌握的情況也説不清楚”“帶班領導竟然不在崗”。如此種種,讓人擔憂。

顯然,暗訪的目的,不會也不能停留在發現多少問題、問責多少問題官員上,而是堅持問題導向,實現源頭治理,即通過制度安排,減少乃至杜絕相關問題重現。比如,國務院曾多次啓動大督查,為更好地達到督查效果,不發通知、不要陪同、直奔問題,實地暗訪。暗訪之後,將發現的問題分解到有關地方和部門,對重點問題掛牌督辦,推動逐一整改。此外,還要推廣地方好經驗,認真研究收集到的意見建議,推動政策完善。

由此觀之,暗訪是手段,並非目的。奔着發現問題,落點是解決問題,通過整改,以更好地推動相關政策落實,呵護相關制度的尊嚴,有力保護公共利益。

基於此,暗訪不能變成走馬觀花,不能變成象徵性地體驗生活,而要儘可能深入實際,並實現常態化。近年來,多地都在踐行“四不兩直”的調研方式,即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彙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這種暗訪調研,效果顯著。如果只熱衷於做表面文章,面對發通知、打招呼、聽彙報、陪同接待的調研,只揀好聽的説,就背離了調研與被調研的初衷。

“説來就來的節奏,讓基層沒法刻意安排;靈活高效的行程,讓調查內容做不了假、摻不進水,可以更真實地瞭解基層的實際問題。”近期《中國紀檢監察雜誌》在一篇報道中如是稱。暗訪的種種好處,無需贅言。同時,也要深思,有些問題為何只有通過暗訪才能發現?

一竿子插到底,就能察出實情、查出問題,這是好事。而對於基層部門來説,則需始終繃緊弦。領導來與不來一個樣,明察與暗訪也一個樣,幹好本職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規定,也就不怕暗訪了。

(原題為《多地官員突擊暗訪,有些問題為何只有暗訪才能發現?》 作者 王石川 來源 紅星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6 字。

轉載請註明: 多地官員突擊暗訪,有些問題為何只有暗訪才能發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