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煜宸
楚長城,文獻中多稱“方城”,是我國最早的長城。《左傳·僖公四年》中記載,“楚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漢書·地理志中》有“南陽郡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認為方城就是楚長城。
河南省楚長城資源考古調查項目是國家文物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之一。2008年10月,開始試點調查;2009年3月,開始正式調查;2017年底,調查成果順利通過國家文物局長城資源項目組的驗收。
根據調查確定了楚長城的走向。楚長城可分北線、東線、西線三部分。其中北線、東線線路較為清楚,長城主體分佈在葉縣、方城、舞鋼至泌陽縣一帶,而西線長城牆體分佈線路不太清楚,需要進一步做考古調查工作。
一
南陽盆地北部的楚長城遺址屬於北線部分,沿今天平頂山市魯山縣、葉縣與南陽市南召縣、方城縣交界處,經葉縣夏李鄉、保安鎮等地,向東越甘江河(潕水),過葉縣辛店鄉七棵樹村、劉文祥村一帶,入南陽市方城縣,穿楊樓鄉,至摞石山、關坡一帶再入平頂山,經舞鋼市平嶺村、埡口一帶,再向東經東、西火山、蘇山至舞鋼市石漫灘水庫東端龍頭處。
根據現存遺蹟,楚長城的建造方式可分為三種,一種是連山為城,在山峯險峻、海拔較高處,以山險作為天然屏障,無需建城,只需在埡口間修造牆體將兩山險相連,即可建成線性延伸的防禦體系,突破封閉圍城的模式;第二種是削山為城,在敵人進攻面,將本就陡峭的山體削成近乎垂直地表的角度,進一步增加進攻難度,這種遺蹟主體本身就是山體的一部分,因而在考古調查中較難察覺;第三種是移土(石)為城,此處遺蹟狀若“土龍”,內部一側有明顯的溝壑,是取土石留下的痕跡,在“土龍”狀遺蹟牆體的斷面部位,有平塗層或平石層。這種遺蹟較為突兀,在考古調查中最容易被發現。楚長城的修築並不完全連續,各段牆體的形制不一,其中有對原有諸侯國城牆的改制,還有地形變化影響下的變形。
楚長城的建築材料類型多樣,不是單一規格的磚塊,而是包括石塊、石片、石條、石板、炭化木棍及泥塊等,多以土石混築,亦有部分純以土築,個別地段存在只以石塊壘砌的牆體。這是因為楚長城修建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無土則用石。較為複雜完整的修建方法是,在築造牆體前,先對自然山體進行平整,然後在平整後的山體上修建兩道東—西走向的石砌牆體;兩道石砌牆體之間,在最底層堆放炭化的木棍層,木棍層之上再堆放當地原生的紅黏土,紅黏土之上堆積數層黃色土層;兩道石砌牆體之外,基礎部分挖基槽或修建小護坡。整個建造過程主要採用堆築法,局部採用夯築法。
經考古調查可知,楚長城是以人工修築的牆體連接山險、關堡為主體工程,加以烽火台、兵營、城址等重要組成部分,與古道路、古河流等共同組成的一個龐大的戰略性軍事防禦體系。經調查,發現了關堡、城址、烽火台和兵營等具有軍事戰略作用的建築和遺存,類型豐富,從多個方面展示了楚國軍事防禦工程的組成部分和整體構造。
二
楚長城北線所在的南陽盆地,其中,古河道眾多,以沔水、淮水為主要幹流,干支流連通交錯,形成了沔水、淮水水系。沔水即漢江,其在河南楚地有唐河、淯水、湍水、丹江等主要支流,歷史上這些河流均通航。唐河,是南陽境內主要河流之一,上游東西兩條支流潘河和趙河,均發源於方城。淯水,亦稱“育水”,即今天的白河,流經南召、方城、南陽、新野後出省,在河南境內的主要支流為湍水。湍水,今湍河,發源於內鄉縣關山坡,流至襄樊注入漢水。淮河干流源於桐柏山北麓,流經豫、皖至江蘇揚州三江營入長江。淮水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潁河、洪河和豫東平原河道。淮河在豫南地區的主要支流洪河和潁河接納了眾多支流,共同形成淮河水系。這些水系既是交通線,也構成了楚國防禦體系中的天然溝渠。
楚長城作為中國第一座長城,它的出現意味着我國古代傳統防禦模式發生變化,突破了封閉防禦的有限空間,擴大了防禦範圍,把自然水系、山體和人工牆體結合起來,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構建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禦屏障,為楚國邊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護。
楚長城遺址遺存類型多樣、數量豐富,頗具地域特色,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2008年10月-12月,由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領銜組織的長城資源調查隊開始正式調查工作,調查發現僅方城縣就存有關堡6個、寨堡105個、鋒燈37個,牆體30.51千米,而被歷代破壞而消失或掩埋於地下的牆體綿延約25.37公里,山險200多公里,古代道路8條,長城沿線及附近的冶鐵遺址7個,城址18座。
三
目前,對楚長城的保護尚不到位。楚長城範圍廣闊,遺存殘損較多,不同地區存留狀況不同,部分地段自然侵蝕嚴重,當地居民保護意識不強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另外,楚長城為大遺址,大遺址保護工程啓動較晚,經驗較少。大遺址是我國學者在我國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中逐漸提出來的一個重要概念,專指中國文化遺產中規模特大、文物價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遺址和古墓葬。2002年,南召縣被國家文物局列為楚長城遺址縣,體現了文物保護部門對楚長城價值的深刻認識和保護的高度關切,可視為南陽楚長城遺址公園建設的優秀信號。
遺址公園的建成,可以為楚長城的保護提供明確的空間範圍,進行統一規劃管理,深入發掘楚長城的價值,將考古學、景觀生態學、環境保護學、歷史學、建築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結合,突出這一遺存的地域性,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項目。在建設中,將楚長城和南陽盆地的自然水系、地形走向結合起來,加之歷史文化內涵的滲透,最終構建起人文與自然地理結合的、包含時間長度、地域廣度和歷史厚度的三維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