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孩子見世面,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最近很多人問小知,你覺得在教育過程中,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我説,讓孩子見世面。
大多數家長表示:
我們沒有時間,我們沒有錢,我們眼巴巴的過着日子,朝九晚五的,我們到底該怎樣讓孩子見世面。
“見世面是不是富人的專屬產品,窮人的海市蜃樓?”
我想説,孩子見世面,許多時候,不是錢,而是父母的眼光和格局。
01
前段時間,我與幾位朋友一起,帶着各自的孩子去科技館。
一羣小朋友跟在導遊的後面,嘰嘰喳喳,特別熱鬧。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朋友a和朋友b的孩子。
朋友a的孩子,9歲,是個自信樂觀的小姑娘,知識面還挺廣,跟導遊什麼都能聊,有不懂的,也特別敢問。
朋友b的孩子,是個10歲的小男孩,看起來有些膽小,全程躲在媽媽身後。
對於身邊的東西,有些好奇,又不敢問,導遊問了他一個問題,嚇得他趕緊低下了頭。
兩位小朋友放一起,一個是面朝陽光、自信飽滿、渾身充滿衝勁的向日葵,一個則是謹小慎微、外界多一些刺激就會縮回去的含羞草。
後來幾位大人坐在一起閒聊,聊到向日葵小朋友和含羞草小朋友的成長經歷,我才第一次意識到“見世面”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朋友a平時會給孩子買很多科普類的書籍,一有時間,還會帶着孩子逛公園、科技館、參加一些小比賽,孩子見識的東西多了,自然就不慌了。
而朋友b以前因為工作忙,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老家小鎮上,讓父母幫着帶。
後來孩子快要準備小升初,朋友b擔心孩子跟不上,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
鎮上比較先進的東西一概沒有,父母也不曾與孩子説過。
所以孩子所見的都是從沒見過的東西,害怕出錯,人也慢慢變得膽小。
孩子見過的世面裏,藏着他未來的人生,這句話説得真的一點都沒錯。
一個孩子,見過天地之大,才能做到心有乾坤。
02
前段時間與朋友在閒談間聊起,最近她的女兒吵着要去日本旅遊。
原因是她女兒的同桌暑期去了日本,給班上不少同學都帶了糖果,還時不時會炫耀一下在日本買回來的手辦、玩具等。
其實不少孩子甚至是家長都誤解了“見世面”的真正意義,見世面不是讓孩子把這段經歷當成談資或者是炫耀的資本。
而是因為見過世界的廣闊,你就會知道自己的渺小;
見過他人的知識淵博,就知道自己的無知與淺陋;
見過世面的人,就清楚自己的盲區是什麼;
見過世面的人,會懂得用謙卑而虔誠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世界。
俗話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豐富的知識能帶給你個人學識、氣度、涵養上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
面對同樣的工作,你會有不一樣的心境;
面對同樣的家庭瑣事,你會有不一樣的情調;
培養同樣的後代,你會有不一樣的素養。
這就是世界對讀書人最大的獎勵。
03
有人反駁説,孩子還小,花再多的錢,帶他去再遠的遠方,哪怕環遊地球了,他也會忘記,有什麼必要呢?
但是孩子的見識來源於父母的見識,想讓孩子有見識,首先自己得成為有見識的父母。
生活不是身邊的一畝三分地,還有更多新奇的事物等待發掘和探索。
我們不能讓自己孩子的世界,只有方圓幾里地,我們希望他看到的世界,是開闊的、豐富的、美麗的、多元化的。
但是見世面就一定依賴強大的經濟基礎嗎?就一定要有很多錢才能出門看遠方?
答案是否定的,讓孩子明白世界的廣袤,未來的寬闊,讓孩子懂得努力的意義,才是見世面的真諦。
見世面不是走馬觀花地挨個景點打卡,不是帶孩子去報個班旅個游去外面逛一圈就可以培養出來的。
因為簡單的走馬觀花只能將這些經歷過的路途形成腦海裏的一幅畫面,卻不能成為孩子自己的一部分。
讓孩子見世面不是非得讓孩子去多遠的地方,花多少的錢,與給孩子花錢相比,父母的引導更重要。
很多事,是不需要花多少錢的。
給孩子準備一屋子書,比給她準備一屋子的錢重要;
父母的高效陪伴,比讓孩子到處看世界重要;
父母見識和眼光,比父母的錢重要;
父母的放手和鼓勵,比處處幫孩子鋪路重要。
就像現在很多人説富養女兒,卻並不真正理解富養的含義。
物質上充分滿足,精神上始終不能獨立。
最後養出了十指不沾陽春水、吃不了任何苦頭的嬌嬌女或者是媽寶女。
真正富養出的女孩應該是既能享得了福,又能吃得了苦且獨立有思想的女子。
那些説自己沒條件讓孩子見世面的父母,早就在思想上落後於別人。
父母的眼界、高度和思維,才是孩子能見多大世面的前提。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温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