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李玉坤 鄧琦 實習生 謝雁冰 傅中行)7月24日,國家防總經會商研判,決定維持長江、淮河防汛Ⅱ級響應,這是連續13天維持Ⅱ級響應。當前長江、淮河、太湖持續高水位,水利部要求,毫不放鬆抓好淮河洪水應對。
據氣象預報,未來3天西北、西南、江南、江淮將出現一次強降雨過程,部分地區將有大暴雨。水利部預計,受其影響,淮河干流退至警戒水位以下的時間將有所延長。
近12年間淮河流域有四年降水量超均值
7月21日,據中央氣象台統計,6月以來,淮河流域平均降雨量396.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51.1%,為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第五多。
自6月10日以來,淮河流域主雨帶南北擺動,先後帶來了8輪降水過程,且各輪降水間歇較短。其中,6月12日至18日、27日至30日、7月11日至15日以及7月17日至18日,4輪過程較強,累計雨量較大。
據淮河水利網數據,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888毫米,汛期(6~9月)降水量佔年降水量的50%~80%。2008-2019年,12年間,有四年降水量超過平均值,分別為2008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6年,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達到近年峯值965毫米,而2019年則為近年最低谷,降水量616毫米。
流域內長時間暴雨和特殊地貌導致洪澇
從氣象條件看,淮河大面積洪水往往源自梅雨期長,大範圍暴雨長時間持續,干支流洪水相遇,使淮河沿線長期處於高水位狀態。
今年入梅偏早,梅期偏長,雨量顯著偏多。6月9日,江蘇省淮河以南地區自南向北先後入梅,為2000年以來最早(常年一般為6月18-20日);7月21日自南向北出梅,出梅偏晚(常年一般為7月10-12日)。梅雨期已持續43天,梅期偏長(常年一般為23-24天),居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二位。
記者梳理官網公開資料發現,淮河流域多發洪澇的三個潛在地理原因:
第一,“地勢低平,總落差小”。淮河全長1千公里,總落差200米。上游長360公里,落差達到178米,佔總落差的89%。中游長490公里,落差16米,下游長150公里,落差6米。
安徽省氣象局首席氣象服務專家、正研級高工葉金印介紹,這樣的地理落差導致淮河上游暴雨洪水迅速彙集到中游,而中游坡度突然平緩,下泄不暢,沿淮的湖泊、窪地成為了洪水滯蓄的場所,極易成澇。
第二,“水系龐大,支流眾多”。淮河流域總面積約為27萬平方千米,且支流眾多,一旦發生全流域降水,支流匯水速度極快,加上中游地區河道彎曲狹窄,排水不暢,導致洪澇。
第三,“黃河奪淮,無天然入海口”。淮河水利網資料顯示,1194年黃河侵泗奪淮以前,淮河干流河槽較現在寬深,下游直接入海,沿淮無堤,洪水有時雖也漫溢出槽,但災情不如近數百年嚴重。1855年黃河北徙後,淮河洪水基本上匯入長江。當洪水較大時,高郵湖水位過高,即引起運河東堤潰決。為此,曾在裏運河東堤上建歸海五壩,以免全堤潰決。
近期流域內多個水文站超警戒水位
據水利部數據,7月23日14時,淮河干流王家壩以下河段超警0.68~3.48米。
此前,據水利部統計,7月10日以來,淮河上中游幹流及支流史河、潢河、白鷺河等16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
受7月10日以來強降雨影響,淮河干流王家壩水文站7月17日22時48分水位達到警戒水位27.50米,為2020年首次達到警戒水位,根據《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此次洪水編號為“淮河2020年第1號洪水”。
7月17日以來,潤河集站、正陽關站、吳家渡站等也均超過警戒水位,其中潤河集站超過了2007 年 7 月達到的歷史最高水位27.82米。
位於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的王家壩作為“千里淮河第一閘”,是淮河流域防汛的重中之重。據瞭解,王家壩閘以上至源頭為淮河上游,落差佔淮河總落差的近九成,上游坡陡水急,洪水直衝王家壩,使王家壩遭受巨大的抗洪壓力。7月20日上午8時32分,接國家防總命令,王家壩閘開閘放水,蒙窪蓄洪區已啓用蓄洪。
自1954年至2007年,王家壩閘累計12個年份15次開閘蓄洪,蓄洪總量達75億立方米,為削減淮河洪峯、保障人民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
湖北、安徽、江蘇受災嚴重
據應急管理部22日統計,7月份以來洪澇災害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25省(區、市)2736萬人次受災,37人死亡失蹤,2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754.9億元。但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80.6%,倒塌房屋數量下降74.5%,直接經濟損失下降1.4%。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五省40個地(市),181個縣(市),總人口為1.65億人,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干流主要流經的安徽、江蘇兩省受災情況嚴峻。
安徽省應急管理廳官網7月20日通報,7月2日以來強降雨造成蚌埠、宣城、銅陵、池州、黃山、安慶、蕪湖、馬鞍山、阜陽、滁州等14市80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截至7月19日17時統計,受災人口399.2萬人,緊急轉移安置66.4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80.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52.7億元。
17日,應急管理部緊急向安徽省調運中央級救災物資共計20000件(牀、張)。19日,應急管理部緊急調派1500名消防指戰員,支援安徽省蕪湖、滁州等地區抗洪搶險一線。另據新華社21日報道,應急管理部已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為安徽調撥第三批中央防汛救災物資,包括300萬條編織袋、30000件救生衣等。
據江蘇省應急管理廳通報,截至7月21日14時,7月11日以來的強降雨造成南京、徐州、蘇州、連雲港、揚州、鎮江、宿遷等地32.7萬人受災,4428人緊急轉移安置;農作物受災面積33.3千公頃、成災面積15.3千公頃、絕收面積2.4千公頃;房屋倒塌40餘間、嚴重損壞30餘間、一般損壞540餘間;直接經濟損失2.4億元。
近日,江蘇省委組織部將中央組織部下撥給江蘇用於支持防汛抗災工作的專項黨費,連同配套的省管黨費,共計1600萬元,劃撥到各設區市和省委有關工委,支持防汛抗災工作。
河南省信陽市受災也較為嚴重。7月18日凌晨起,信陽市城區和固始縣遭遇強降雨,城鄉發生多處內澇,大量羣眾被困。
信陽市地處淮河上游,淮河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98.2%。淮河在河南省境內流長437公里,其中在信陽境內長363.5公里。
19日17時,據信陽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副指揮長、副市長鬍亞才介紹,信陽已定點儲備4100萬元的搶險救災物資,根據預案建立的1400餘支搶險隊伍,連日來始終堅守、奮戰在抗洪搶險第一線。
據應急管理部7月23日通報,6月1日主汛期以來,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先後向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廣西、貴州等省份緊急撥付9.35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會同國家糧儲局向江西、湖北、湖南、安徽、雲南、四川等省份累計調撥8批次價值6674.3萬元中央防汛物資;向安徽、江西、貴州、湖南、廣西等省份累計調撥7批次13萬件中央救災物資。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鄧琦 實習生 謝雁冰 傅中行
編輯 陳思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