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共享+”:重回“熟人社會” 讓生活更有温度

社區“共享+”:重回“熟人社會” 讓生活更有温度

社區居民李淑貞正通過“共享+”小屋裏鄰居捐贈的縫紉機制作鞋墊。 曹學鋮 攝

中新網銀川3月28日電 題:社區“共享+”:重回“熟人社會”讓生活更有温度

作者 李佩珊 李澤陽 曹學鋮

縫紉機、工具箱、便攜式理療按摩儀、“溜娃神器”嬰兒車……在寧夏銀川西夏區北京西路街道金波路社區“共享+”小屋,社區居民的閒置物品不僅能得到共享,“生人”變“熟人”、“陌鄰”變“睦鄰”的新型鄰里關係也在這裏得以體現,在居民當中不斷“圈粉”。

社區“共享+”:重回“熟人社會” 讓生活更有温度

“共享+”小屋實現物品共享。 曹學鋮 攝

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丹麥的聯合居住是公認的現代共享社區的最早起源。近年來,共享社區在全球逐漸風行,成為未來居住生活的一種趨勢。北京西路街道的“共享+”小屋最近也正式對外開放。

據金波路社區黨委書記胡海娜介紹,“共享+”小屋是指居民通過網格羣、“比鄰議事板”線上線下兩種方式“下單”,通過居民捐贈家中閒置玩具、圖書、維修工具等閒置物品,實現物品共享。

社區“共享+”:重回“熟人社會” 讓生活更有温度

金波路社區給參與志願服務的居民發放聘書。 曹學鋮 攝

“理髮、修理、量血壓……‘社區達人’還能滿足居民各類‘小修小補’的需求,實現技能共享。”胡海娜説,當社區老年人等行動不便羣體需要幫助時,只需線上或者給社區打電話“下單”,“社區達人”接單後,便會提供上門志願服務。同時,社區的全職媽媽還成立了“乘風破浪媽媽團”,在空餘時間為有需要的居民臨時照看孩子,實現時間共享。

在“共享+”小屋裏,除雨傘、玩具、維修工具等閒置物品外,一台居民捐贈的“老物件”——縫紉機格外引人注意。金波路社區居民李淑貞告訴記者,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如今,家裏的縫紉機早已不見蹤影。“小時候,和媽媽學習瞭如何使用縫紉機。這種‘老情懷’還在,有時候還挺想再能使用它。”只見李淑貞手腳配合、飛針走線,不一會兒就通過“共享+”小屋裏的縫紉機給孫子做好了一副鞋墊。

此外,金波路社區利用“共享+”小屋積分系統,還為提供志願服務的居民開通一張“時間銀行”積分卡。“每位居民可以通過參加“共享+”小屋捐贈、維修等志願服務積攢積分。”胡海娜介紹,利用積分可兑換課程、消費券、小商品、生活用品等實物。

“如今的共享社區不再侷限於共享物品等傳統共享模式,它正試圖通過24小時無人超市、健身房、線下書店、露天電影院、共享廚房等服務來滿足人們的精神消費。”胡海娜表示,社區共享強調的除了這些被共享的社區公共資源外,更多的是鄰里之間的“情感紐帶”。(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7 字。

轉載請註明: 社區“共享+”:重回“熟人社會” 讓生活更有温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