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籍教授:一直在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在中國的三十多年,我自己從未感覺有文化衝突,不是因為我很厲害,而是因為我沒有文化。”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一段幽默的開場白令現場師生忍俊不禁。

12日,第二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活動啓動儀式在西安外國語大學舉行,潘維廉以“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為題與該校師生進行分享。

1988年,潘維廉辭去在美國的工作,帶着夫人和兩個孩子舉家前往福建廈門,並任教於廈門大學管理學院,4年後,他成為福建省首個拿到“中國綠卡”的外國人。在旅居廈門的30餘年中,他一直在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

“1993年,我買了一輛麪包車,1994年,為了解中國內陸地區的社會生活,我用了三個月時間,行程4萬公里,去到青海、甘肅等地,幾乎環遊了大半個中國。”潘維廉説,在中國,高樓大廈這些“硬件”上的提升顯而易見,但他這些年感到最大的變化還是中國人的創造力和信心。

“瞭解中國,先了解中國人。”潘維廉坦言。

為了讓家鄉的親友瞭解真實的中國,潘維廉來到廈門後就一直保持着寫信的習慣。2018年底,《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一書問世,書中選取了潘維廉30年間寫給美國家人與朋友的近五十封信,向國外讀者展示了中國的發展與變化。

作為一名“中國故事”的傳播者,每當別人稱潘維廉“老外”時,他總説:“不要叫我‘老外’,我是‘老內’。”

30分鐘的演講像是一場融匯中西文化視角的脱口秀,講歷史、談今天、聊未來……潘維廉將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想、所思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

“作為一位在中國生活了33年的外國專家,潘維廉親眼見證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滿懷熱情地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為世界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做出了積極貢獻。”西安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白黎表示。

“從講故事的角度而言,我覺得需要‘個性化’,越是個性化的內容越有吸引力。”潘維廉認為,“中國夢”也是“世界夢”,每個人的中國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年輕人要勇於展示自己的觀點和夢想,用飽滿的熱情去感染世界的觀眾。

潘維廉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我的二兒子在非洲做義工,他告訴我在當地看到來自中國的多種形式的援助,聽了這些故事,我對‘一帶一路’倡議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這也成了我以後給別人講述的‘中國故事’。”

“不見外”的“老外”用大半生時間學習和傳播中國文化,並早就以中國為家。“有些人問我為什麼長期居住中國,我告訴他們在美國中餐太貴。”潘維廉打趣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