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汽車網 技術頻道】近兩年,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已經不再是高檔車上的專屬配置了,越來越多的家用車搭載上了這樣的系統,甚至十萬以內的自主品牌就已經能夠給到這些。隨着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漸漸進入千家萬户,相信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品嚐到碰撞預警系統、盲區檢測系統、自適應巡航系統及車道保持系統等一系列聽起來很高科技的功能帶來的甜頭。
我就是其中一個。當我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自適應巡航系統可以真正讓我長時間釋放雙腳,車道偏離輔助系統也確實在我打瞌睡的時候幫我化解過突如其來的危險。正是這些系統讓我知道,車輛的安全性能不再只是看你有多少個氣囊,是否有胎壓監測以及有沒有電子車身穩定系統等,而是能夠滲透到日常的駕駛中,時時刻刻保證你的行車安全。
但是!問題來了!如果這些高科技配置壞掉了,後期的維修更換究竟是一筆怎樣的開銷呢?功能下放的同時,它們的維修更換費用是否也能夠讓普通用户承受得起呢?
相信很多愛車搭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車主們會有這樣的疑問,我也不例外。因此,秉承尋根究底的態度,我決定拿自己的愛車撞一下,看看究竟要花多少錢……
當然,我還不至於一根筋到用自己的車去做碰撞試驗,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在一個活(shui)力(yan)四(xing)射(song)的早晨,我依照慣例起牀吃早餐,並駕駛我的車去公司上班,一切都是再正常不過的。
可是就在剛剛出門等紅燈時,後面的一台車以較快的速度撞向了我的車尾。而我的車也自然而然向前移動,撞上了停在前面的另一台車。沒錯,我被吃了一個“夾心餅乾”。
碰撞時我採用的是自動駐車功能,發動機啓停也已經開始工作,而碰撞一瞬間車輛的移動使得自動駐車解鎖,發動機也重新啓動,而我就在一臉懵逼的情況下撞上了前方同樣停着等待綠燈的車輛。因為事發突然且距離較近,另外碰撞時我的車與前車均處在停止狀態,因此碰撞輔助系統並沒有發揮作用,都來不及亮紅燈提醒,更不用説主動剎車了。
碰撞的結果是我的後保險槓掉漆加變形,而車頭的損失明顯更大,霧燈的黑色裝飾件和拖鈎蓋都撞開出來,保險槓也被撞開一條大縫,很顯然這次撞擊基本都被我的車頭吸收掉了。而當我看到已經凹進去的徽標時,我就第一時間意識到:“完蛋了,毫米波雷達壞掉了……”
故事(其實是事故)先停下來,在這裏我們有必要先聊一下有關毫米波雷達的內容,再接着往下聊。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清楚什麼是毫米波雷達,也不知道自己的愛車有沒有這東西。那如何判定你的車上有沒有毫米波雷達呢?很簡單,看你的車有沒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如果有碰撞預警、自適應巡航等功能的話,就基本可以肯定會有毫米波雷達。(也有例外,如第四代飛度搭載的Honda SENSING,就只有一個單目攝像頭而沒有毫米波雷達)
當下很多車型都已經搭載有類似功能,例如豐田的TSS智行安全系統,在一汽豐田的RAV4、卡羅拉等車型上已經是全系標配,而廣汽豐田旗下的凱美瑞、雷凌等車型也只是最低配沒有。本田的Honda SENSING在鋭·混動車型上基本做到了標配,而在新款CR-V等燃油車上,Honda SENSING的覆蓋率也越來越高。此外像日產的ProPILOT、斯巴魯的EyeSight系統等,都具備相近的功能。至於特斯拉、蔚來等新能源品牌旗下的車型,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更是重中之重,否則怎麼好意思稱自己是智能汽車。
2014年全球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市場出貨量是1900萬顆,而預計2020年這一數值能增長到7200萬顆,每年的市場需求都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由此可見,搭載毫米波雷達的車型已經越來越常見,翻看一下你愛車的配置表和説明書,就能知道它是否搭載有毫米波雷達。
簡單來講,毫米波是指波長介於1-10mm的電磁波,具有波長短、頻段寬特點,因此容易實現窄波束,雷達分辨率高,不易受干擾。毫米波雷達的工作是測量與被測物體相對距離、相對速度和方位。通常情況下車輛會搭載一個毫米波雷達和一個單目攝像頭,進行協同工作,而在搭載有盲區監測、自動泊車輔助等系統的車型上,還不止一個毫米波雷達。
車載毫米波雷達可能有很多個,根據不同頻率各司其職。高頻率毫米波雷達用來探測前方遠距離車輛,而低頻率毫米波雷達可以用來探測車輛周圍和尾部。
目前車載毫米波雷達主要有兩種,是按照不同頻率區分的。一種是24GHz毫米波雷達,另一種是77GHz毫米波雷達。頻率越高的電磁波它的波長越短,這也意味着發射它的天線可以更小。如果在雷達設備體積相同的情況下,77GHz相比於24GHz能設計更多的收發陣元,形成更大的孔徑,從而獲得更窄的波束提高測角精度,因此77GHz毫米波雷達用於遠程探測,也就是用在我們熟知的碰撞預警系統、自適應巡航系統等需要遠距離探測前方車輛的功能上。而24GHz毫米波雷達主要用於車輛側面和後面的短距離探測,因此盲區監測、自動泊車等系統需要的短距離探測工作都會交給它。
正因為77GHz毫米波雷達要探測車輛前方遠距離車輛,因此通常情況下這個毫米波雷達都會被安置在車輛的最前方,也就是徽標的位置。當然不同品牌安裝的具體位置稍有不同,像豐田和日產都是將毫米波雷達放置在徽標中,本田的雷達位置則更靠下一些,但大多是在車輛的最前端。我此次事故中撞壞的,就是位於徽標中的毫米波雷達。
也有例外,就是斯巴魯的EyeSight系統,採用的是雙目攝像頭,而沒有在中網位置安放毫米波雷達。但這套系統的前期研發成本是很高的,多數主流品牌還是將雷達放在了中網位置。
這是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首先雷達功能決定了它需要站在最危險的地方,但這也導致了一旦發生碰撞,哪怕是輕微碰撞,都有可能損壞這麼重要的一個系統硬件,讓我們後期的維修成本明顯增加。毫無疑問,當我重新將車輛點火後,儀表盤上的碰撞預警指示燈亮了。
接着講故事(事故)。
這起事故的責任判定其實一目瞭然了,後車的追尾並非是我與前車的急剎造成的,而後方車主也主動承擔了全責,並走了保險。在各自拍照“留念”並“親切友好”地加了微信之後,就各自開到4S店進行後續的維修工作。
目前處理這類簡單事故已經非常方便了。保險公司會開具一張電子版的電子索賠申請書,抵達4S店後將申請書上的報案號交給工作人員,並提供身份證、駕駛證及行駛證讓工作人員拍照即可。至於後續的定損維修工作,則完全不需要車主操心,4S店會與保險公司溝通。此外目前較大的保險公司都可以直接理賠,修車費用無需車主墊付,而一些小的保險公司還需要車主墊付後提交發票到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才能核銷。
從事故發生到維修完成交車整整7天時間,期間我收到了一份4S店發來的表格,上面有定損總金額,更換配件列表以及維修工時列表。其中第一項中網徽標就是損壞的毫米波雷達,報價是2795元,比我預想的還是要便宜一些。但這是在無需我花一分錢的前提下,如果是我自己的責任造成的損壞,這筆損失還是足夠令我心頭滴血的。
在所有要更換的配件中,中網徽標是價格最昂貴的一個。
整個維修過程要經過車輛定損,配件預約以及車輛維修等幾個主要步驟,能夠一週完成,時間上還是比較快的。如果遇到配件缺失需要等待,整個維修週期可能要更長,好在我更換的中網、後保險槓等配件都是常用配件,且第八代凱美瑞目前也是熱銷車型,配件的供給就很快了。倒是毫米波雷達的配件供給速度讓我有些意外,本以為會等一段時間,但就實際情況來看也是有現貨的。
需要説明的是,這個價格僅供參考,因為不同品牌的配件價格會有不同,甚至相同品牌不同車型的配件價格也會不同。本文以豐田凱美瑞為例,大家可以估計一下自己的毫米波雷達更換需要多少錢。
原以為毫米波雷達和我日常的用車沒有太大的關係,但經過了一年半時間和六萬多公里的用車經歷,我發現它還是會經常刷一些存在感的。
首先就是碰撞預警的功能。可能是我的駕駛風格比較温和,主動剎車的情況至今沒有出現,但是碰撞預警倒是時有出現。預警通常會在前車突然急減速,兩車之間速度差突然加大的情況下最容易出現,這類情況下即便與前車的距離較遠,也會容易觸發預警,儀表盤亮紅燈的同時發出“滴滴滴……”的急促警報聲。而在面對前方靜止的車輛時,系統觸發警報的時機會更晚一些,但都會給你留足反應的時間以及制動所需的時間和距離。如果你不小心跑神了而正巧前方出現突發情況,這套系統是能夠很好地提醒你規避碰撞的。
此外由於我的用車場景以遠距離高速公路長途為主,偶爾會遇到駕駛途中突然顯示“碰撞預警系統無法正常工作,需要清理雷達”此類的提示。這是由於可能徽標被大量蟲子屍體覆蓋,亦或者遇到暴雨導致徽標表面覆蓋大量的水或泥。這個時候我總要從最近的服務區下高速,拿着抹布去擦拭徽標才行。
而單目攝像頭能很好地避免這個問題,因為它位於前擋風玻璃上方的中央,雨刮器可以覆蓋到攝像頭前方的玻璃,因此攝像頭不會被雨水和髒物遮擋。如此一比,毫米波雷達的存在感確實挺強。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越來越普及,它的“香味”大家都能聞到,但不可否認當你的車不小心出現事故時,這些敏感易壞的系統硬件,會冷不防給你心口紮上一刀。
最好的辦法還是杜漸除微。在學習使用這些功能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安全意識,畢竟主觀的安全駕駛才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防患於未然,遠比亡羊補牢有用得多。
最後給愛車搭載有毫米波雷達的車主們一個忠告:與前車保持足夠的距離,否則輕輕一碰就是半月工資……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黃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