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紅利”來了,老年人該如何共享?

健康碼掃一掃,通行順暢;看病購票,手機預約;超市購物,掃碼支付……隨着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數字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和快捷,但也成為一部分老年人生活裏的“數字鴻溝”。那麼,政府和社會各界如何幫助老年人消弭“數字鴻溝”,讓他們從容無憂地擁抱數字生活?作為老年人,又是如何積極主動學習、努力跟上時代步伐的呢?

樂享便捷數字生活

王淑鸞,今年78歲,一位時尚、樂觀、好學的智慧老人。

11月16日9時許,按照事先約好的時間,記者來到王淑鸞老人家裏,畫着淡妝的她正在給老伴在手機上申報健康碼,只見她的手指流利地在手機屏幕上點來點去,全無老年人的僵硬和遲緩,眨眼間,綠色健康碼躍然屏幕上。她的老伴揣好手機,穿戴好衣帽,拿着東西出門了。王淑鸞從窗户目送老伴的身影漸行漸遠。

雖已年近八旬,王淑鸞耳不聾,走路有力,身體健朗。更讓人敬佩的是,她從來沒有停下“成長”的腳步,熱愛一切新鮮事物。“我很感恩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數字生活給我帶來的便捷和意想不到的快樂,特別要説的是,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非常享受它帶來的美好時光。”王淑鸞晃了晃手裏的手機,幸福滿足地説道。

王淑鸞正在玩抖音

説起自己的數字化生活,王淑鸞有些興奮。2007年,電腦在當時對於很多家庭來説,還是一件稀罕物,她就讓兒子花5000多元裝配了一部台式電腦。也是在那一年,她在孫子的幫助下有了自己的QQ號“月桂女神”,從那時起,她不僅在網上看小説、新聞,還時不時地聊聊QQ,在QQ空間發表日誌,內容有每天看到的、想到的,和一些有趣的事兒。2009年,王淑鸞有了第一部智能手機,並很快學會了拍照、發信息,這些新技能再次提升了她的生活質量。隨着智能手機功能不斷更新換代,王淑鸞的手機也在不斷地更換。2015年,當年輕人開始玩微信時,王淑鸞也沒有落伍,玩起了微信,她和手機裏的微信好友每天互動,“雖然我們不能時時見面,但是每天在微信裏分享各人的生活日常,隔着屏幕我們感受着彼此的關愛!”王淑鸞説,她還是一名網購達人,家裏的日用品、服裝、一些小零食都是用手機網購的。除此之外,她還在手機上點外賣,微信支付、發紅包,更不遜年輕人的還有在網上掛號就醫。

王淑鸞告訴記者,今年8月份,她在手機上註冊了快手、抖音,因為她喜歡唱評劇、越劇、京劇各種各樣的戲曲,幾乎每天她都會在抖音發戲曲唱段,目前她的抖音粉絲2194、關注4513,點贊3.8萬。

“孩子們的生活、工作都不輕鬆,我和老伴身體都很硬朗,也不想因為生活中的瑣事麻煩孩子們。當初在手機上申請健康碼時,孩子們專門來家裏教了幾次,我學得很快,然後負責每天給老伴整健康碼。因為我和老伴經營着一家打字複印店,他每天都要乘公交車去店裏,健康碼每天都會用。”王淑鸞説,生活中她還會教其他姐妹們如何使用智能手機,因為智能手機是社會生活的必需工具,不僅是老年人生活中的夥伴,還是他們的詩和遠方!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數據,呼和浩特市60歲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4.30萬人,佔户籍總人口的21.43%;65歲以上老人40.07萬人,佔户籍總人口的15.81%;70歲以上老年人24.65萬人,80歲以上老年人9.21萬人,100歲以上老年人52人。在這龐大的老年羣體中,相信有很多老人和王淑鸞一樣享受數字技術給他們生活帶來的“數字紅利”。

公共場所為老服務温馨有序

11月15~16日,記者走訪了幾家醫院,瞭解老年人就醫是否順暢。第一站來到呼和浩特市蒙醫中醫醫院,醫院入口處循環播放着戴好口罩、手機出示健康綠碼等入院須知。門口還有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幫助不會出示健康碼的羣眾進行手機操作,一塊寫有“軍警及老、幼、殘危重患者專用通道”的牌子立在入口處,很醒目。記者跟隨人流有序通過查驗健康碼通道,又看到一個寫有“老年人專用通道”的藍色指引牌,上面寫道:老年人無手機、老人機,不會操作者請在此處登記。記者現場瞭解到,對只帶老年機的老年人,工作人員通過記錄他們的身份證號、手機號,測量體温之後,就可以進院就診開藥。對攜帶智能手機但是不會操作的老年人,工作人員會主動為他們在手機上操作申報健康碼,持碼入院就診。

醫院工作人員幫助老年人申報健康碼

記者又先後走訪了內蒙古腫瘤醫院、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每家醫院也都為老年人設置了專門的入院通道,對於有智能手機不會操作的老年人,現場的工作人員會主動指導其申請健康碼。如果老年人沒有智能手機的,工作人員讓他們出示身份證併為其填寫《流調錶》,然後持表通過無障礙通道入院。

醫院為老年人設置的專用通道

11月16日下午,記者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瞭解到,今年8月開始,該院取消了窗口掛號,就診羣眾可以通過微信掃描該院公眾號二維碼、現場自助機預約、電話預約、網絡預約、院內預約、導診機器人預約等多種渠道實現就診,如果老年不會上述操作,可以攜帶身份證進院在工作人員指導和協助下實現就診。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設置有60歲以上老年患者掛號窗口,患者需出示身份證,可用現金、醫保卡進行結算。同樣,內蒙古腫瘤醫院、呼和浩特市蒙醫中醫醫院都開設有老年人專用或人工窗口,方便老年人現場掛號就診。

除此之外,記者走訪銀行、地鐵、火車站等公共場所,都保留有人工窗口,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特殊人羣提供服務。

主動學習跟上時代步伐

11月18日下午,今年71歲的石全文在乘坐57路公交車時,差點因為沒有出示健康碼被拒載。當時,記者也在這趟公交車上,司機讓石全文出示健康碼,石全文説:“沒有智能手機,而且也不會用。”司機説:“那您下一站下車吧!”記者對司機説:“我幫他申請健康碼,而且他有身份證,把身份證登記一下,然後留他一個電話號碼,不行嗎?”司機解釋:“乘車出示健康碼是公司要求”……雖然乘車過程有些曲折,石全文還是順利地在目的地下車了。下車時,石全文説,他要買一部智能手機,學習如何操作,就為了乘坐公交車。

隨後,記者又分別乘坐了K2、26、59、21路等多路公交車,仔細觀察老年乘客出示健康碼的情況。絕大多數老年人能夠適時出示健康碼,他們右手刷卡、左手持手機向司機展示健康碼,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在4路公交車上,高三毛老人乘車時給司機出示的是一張打印出來的大數據行程卡綠碼,司機對她説:“你這個過期了。”高三毛急忙掏出手機,將孩子給她申報好的健康碼點開。高三毛對記者説:“每次出門我都會帶着這兩樣,雙保險。咱們不能給防控拖後腿。手機上如何操作申報、出示健康碼,我學了好幾次,學了忘,忘了學。忘記怎麼操作時,孩子有空就讓孩子操作。如果孩子不在身邊,我就求助其他年青人幫着操作。”

乘客劉漢老人告訴記者,他今年76歲了,最近幾年才用上智能手機,是孫女手把手教他學會了玩微信刷快手、看新聞,雖然這些操作很順溜,但是申報出示健康碼學了好多次,現在終於學會了。數字技術越來越普及,作為老年人也不能落伍,要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呼和浩特市公交總公司近日傳來好消息:廣大市民可以持打印出來的健康碼(有效時限3日)乘車。當我們出門乘車,步入公共場所,總會看到老年人拿着手機看微信、發語音、打視頻電話,購物時微信支付……雖然動作有些遲緩,但是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緊跟時代的腳步。

保留完善傳統服務方式

內蒙古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475.7萬人,佔全區人口總數的19.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1.1個百分點;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313.9萬人,佔老年人口數量的65.9%。“十四五”期間,自治區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還將繼續加劇,逐步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今年年初,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印發《關於優化民政服務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保留養老服務、高齡津貼、社會組織、婚姻登記、殯葬服務等領域人工辦理、現金支付等傳統服務方式;各地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等,針對解決老年人應用智能技術困難開展宣傳和培訓,幫助老年人熟悉掌握智能手機使用,提高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設備和風險鑑別應對的能力。同時,自治區將對民政門户網站、客户端、業務辦理軟件等應用進行適老化改造,充分考慮老年人使用習慣和獲取信息的需求,優化界面交互操作,提供內容朗讀、語音提示、語音輔助等功能,更加便於老年人使用。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中,對於適老智能產品研發、保留並完善傳統服務方式等進行了明確規定:鼓勵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和企業研究開發適老化智能產品,引導幫助老年人融入信息化社會;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務時,應當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習慣,保留並完善傳統服務方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個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彰顯了它的文明程度。人人都有父母,家家都有老人,我們也都會有跟不上時代發展的一天,政府幫一把、兒女扶一把,社會各界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包容,老年人自身也在努力地學習如何跟上時代步伐,讓我們再耐心地等一等!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72 字。

轉載請註明: “數字紅利”來了,老年人該如何共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