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爆發的病例;
猝不及防的傳染;
醫院內外草木皆兵的氣氛;
醫護人員們如臨大敵的眼神;
……
這是一個發生在當下的故事嗎?
雖然同樣緊張肅殺,但你看到的劇集,並不是當代抗疫劇。它的故事發生在七年前,埃博拉病毒橫行肆虐的西非。
在這個每天都有數百人染病甚至死去的地方,卻有一羣中國醫護人員挺身而出。他們從中國遠赴西非,從安全地區奔向疫區,無私無畏地抵抗病毒。
不只是最美逆行者,還是抗疫先行人
日前正在浙江衞視中國藍劇場熱播的劇集《埃博拉前線》,改編自2014年中國醫療隊“援非抗埃”的真實事件。劇集主創團隊花費超過三年時間,採訪事件親歷者,打磨劇本。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原型可循,故事所呈現的每一個細節,都曾在現實中真實發生。
但《埃博拉前線》又不只是一個關於2014年的故事。與2003年抗擊非典、從2020年至今一直抗擊新冠的醫護人員一樣,《埃博拉前線》的主角們,同樣是勇敢仁愛的逆行者。這些醫者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所堅持的信仰和職業精神,卻一脈相承。
更重要的是,這些前輩的抗疫經驗,都已成為留給後人的財富。中國醫護人員在援非救助過程中積攢下的防疫與抗疫經驗,對數年後的抗疫有着寶貴的參考價值。埃博拉抗疫醫者的故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們不僅是最美逆行者,還是抗疫先行人。
與此同時,這部劇集也在通過對事件的生動還原,講述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不論是埃博拉還是新冠,在面對兇險病毒時,人類從來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命運共同體。只有團結一心應對疫情,人類才能取得抗疫的最終勝利。
所有這些原因,都是《埃博拉前線》一劇出現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所在。在這個疫情陰霾依然盤旋不散的寒冬,中國援非醫療隊的故事值得被講述,也值得被當下的世人們傾聽。
尊重真實,尊重專業性的現實題材劇
作為國家廣電總局重點規劃的年度項目,《埃博拉前線》在製作層面自然毫不含糊:
秉承着對真實情況與醫學專業的尊重,劇集主創團隊生動還原了一幅兼具廣度和深度的抗疫畫卷。
2014年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病毒,是比新冠與SARS更加兇猛的病毒:它被評定為危險性極高的四級病毒。它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等,感染者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不等。
當時在幾內亞與第一位埃博拉病患密接的人員裏,六人中有五人陸續感染病毒並離世。正是在這樣的危急時刻,中國體現出了大國擔當,派出由數十人組成的醫療隊,支援西非多國,參與抗擊埃博拉。
《埃博拉前線》的真實還原度極高。在當年的“援非抗疫”歷程,和中國援非的六十年曆史中,有太多震撼動人的事例可以挖掘。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劇中抗疫故事線的真實感,主創團隊創作劇本逾三年,跨越數萬裏距離,積累下長達數百小時、多達近千萬字的訪談記錄,使得劇中的細節都經得住細品。
同樣,從劇集中呈現的醫療過程來看,《埃博拉前線》在專業度方面的處理也非常嚴謹。第一集不過進行到十多分鐘,受感染的病患精神恍惚、吐血不止、手腳不停抖動的狀況,就在劇中被直接呈現。
為界定這一致命病毒的種類,中方傳染病專家鄭書鵬步入鑑定病毒種類的P4實驗室,這個場景尤其令人難忘。P4實驗室中,存放着各類生物安全四級病毒。它們是世上最危險的病毒,傳染力和破壞度極強,且大部分都無藥可解。
在步入P4實驗室前,醫生要用防護服將自己密閉,不能暴露一絲皮膚。在通往和離開實驗室的途中,醫生都要經過層層消毒,即便如此,在實驗室中他們仍會面對防護服被意外刺穿、身體被暴露在危險環境中的巨大風險。這也是醫生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獨自進入實驗室,必須由另一位醫生陪同的原因。
《埃博拉前線》完整復刻了P4實驗室的樣貌。裏面大到消毒系統,小到每個藥瓶的擺放,都由醫學專家把關,營造出最可信的真實感。
從更大的維度來看,本劇對非洲整體環境的還原也極其生動。在開拍前,主創團隊曾專程前往塞拉利昂與坦桑尼亞的市集、街巷、醫院和村落,做深度調研。這讓片場的一磚一瓦,街頭看似隨意擺放的道具,都透着非洲的市井氣息;當地人質樸親切的民風,更是滲透在鏡頭裏的每寸空氣中。
但本劇也沒有忽略呈現西非國家在病毒面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醫療設施設備的匱乏,以及當地人對病毒缺乏重視,讓病毒很容易趁虛而入。而西非人崇尚身體接觸的習俗,和他們熱愛狂歡與集體儀式的文化傳統,更是無異於為疫情火上澆油。
所有這些真實而脆弱的社會背景,都為援非醫療隊的抗疫行動增添了更強的緊迫感。
情誼與人性:抗疫故事的情感落腳點
在如此急迫的境況下,《埃博拉前線》講述出一個個源自真實的動人事蹟:
為了不負因病毒而去世的非洲摯友蓋斯姆醫生的重託,鄭書鵬隻身前往疫情發源地運送物資,幫助當地人建立醫療應急網絡,甚至在面對武裝頭目的槍口時,鄭書鵬依然以救人為首要任務,面不改色。
後續前來的醫護人員何東,對非洲有些“水土不服”。但當他遭遇意外,面對車禍現場時,明知道有感染埃博拉病毒風險的他,卻依然義無反顧,對奄奄一息的孩子進行人工呼吸。
性情大大咧咧的醫生謝雲虎,在西非工作已有時日。作為馬上要成為父親的人,他很可能是前一撥援非醫療隊中,最渴盼回國的人。但在面對埃博拉疫情擴散的局面之時,他卻最終選擇留守。
這不只是醫者天職的召喚,更是他對好友鄭書鵬的一份守護。但這些醫護人員的內心,真的像超級英雄一樣刀槍不入、無畏無懼嗎?
不是的。片中的所有醫療人員,雖然做出了超乎想象之事,但本質上也是普通人。謝雲虎在不慎觸摸到受傳染者觸摸過的鐵絲網時,驚恐得幾乎要魂飛魄散;援非醫療隊的所有人,都盼望着參與抗疫,為此接受魔鬼級別的訓練,還因此跟隊友,甚至領導較上了勁;但在出發前,他們也浮現出複雜的情緒。面對兇惡的病毒,這些醫者也會恐懼;身處離家萬里之外的異鄉,這些醫者也會彷徨。
《埃博拉前線》用細膩入微的洞察力,將醫療人員的人性一面表現得温潤動人。他們以凡人之軀與凡人之力,做出超乎凡人想象的仁愛無私之事。他們的心雖彷徨,腳步卻從未退卻。這才是最令人欽佩的英雄精神。
而中非人民之間的情誼,同樣是抗疫故事的情感落腳點。非洲多彩的地域文化,當地人富有市井氣的親切性情,以及中國通過多年援非工作,與當地人積攢下的深厚情感,都是救援隊抗疫過程的精神動力所在。
國人與非洲人民之間的援助和情感交融,是相互的。非洲人民也在用他們的文化與性情,豐富着中方醫療人員的視野和靈魂。這使得鄭書鵬與當地醫生蓋斯姆的生離死別尤為催淚:前者眼睜睜看着好友身染重病,卻無能為力;後者則在臨死之際,將遺體託付給前者解剖。這既是朋友間的託付,也是兩位醫護人員之間最終極的信任。
作為以2014年中國援非醫療隊事蹟為核心原型的劇集,《埃博拉前線》無疑在講述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疫情面前的大國擔當,醫者精神的大愛無疆,被危機聯繫得更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醫護人員與病毒爭分奪秒的賽跑,都讓這部劇集有着史詩般的氣魄。
但所有兼具廣度與深度的史詩故事,最後都會落腳到人本身,落腳到真實的情感。而在一個個動人的事件中,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中,在對生命與生活本身嚴謹而富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尊重中,《埃博拉前線》同樣做到了這點。
《埃博拉前線》的故事,也在提醒着我們,將目光轉回到身邊,轉回到疫情中為我們生命安危奮鬥的醫護人員。與多年前的鄭書鵬、何東、謝雲虎們一樣,他們也是內心掙扎卻無畏前行的勇者。
我們要牢記這一點。不能將他們的奉獻視作理所當然。
(轉自:三聯生活週刊)
來源:浙江衞視中國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