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漲價熱潮將開啓 你還糾結買不買車?
漲價,漲價,還是漲價,今年汽車圈最大的話題,莫過於漲價了。截止到目前為止,市場上完成調價的已經高達20多家車企。
翻看這20多家車企,國產造車新勢力首當其衝。就在4月份,極氪汽車宣佈漲價1.8-2萬元、廣汽埃安最高漲幅1萬元;
傳統燃油車企業也有所涉及。其中就包括了漲幅最高達1.1萬元的寶馬,以及最高提價12.1萬元的奔馳;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的半年裏,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進行調價,這是大勢所趨,無法避免的事情,無論是新能源車企,還是傳統車企。
今天,教授就跟大家分析一下漲價背後的原因。這裏面有兩個因素,把車企放到了不漲不行的地步。
一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今年以來,汽車市場上游原材料緊缺,價格更是猶如坐上了“雲霄飛車”。例如純電動急需的電解鈷,現貨均價為57.05萬元/噸,對比年初的27.55萬元/噸,漲了足足一倍;更別忘了瘋漲近700%的電池級碳酸鋰,和3月以史詩級行情上演“逼空”大戲的“妖鎳”了。縱然最近有關部門接連出手,但新能源車價格上漲的情況恐怕一時半會難以結束。
而在燃油車方面,從製造零部件來看,受國際局勢影響,橡價高位運行。從上月底開始,正新輪胎、普利司通、大陸集團等輪胎廠商宣佈漲價。此外,中鋼網統計數據稱,五一後有30家鋼廠宣佈漲價,調價幅度為10-110元/噸。
從智能配置來看,按照目前市場平均標準,製造一輛燃油汽車需要500-600個芯片,製造一輛新能源汽車需要1000-2000個芯片,車企對於芯片的需求愈發明顯。但供給端承壓現象卻很明顯。最近,供應全球過半氖氣的烏克蘭Ingas和Cryoin兩家公司已停止運營。芯片製造原材料的缺失這無疑掐住了芯片供應商的咽喉,也讓下游車企的造車成本不斷上升。
二是疫情影響供應鏈。近段時間,疫情發生地上海、廣州、吉林等地不少整車廠出現部分產線停產、半停產的現象,對產量造成直接影響。此外,疫情也對整個生產製造體系造成看衝擊。汽車工業生產製造緊密相連,有一環“掉鏈子”,下游就無法正常運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癱瘓,給整車製造商帶來了不小的成本壓力。
如果你以為,這些原因都是暫時的,價格回落很快將會到來,那你可能要失望了。已經有業內人士指出,下一輪調價窗口即將開啓,以後買車還會更貴!
首先是新能源車補貼下調。2023年補貼進一步降低或取消,同時不再減免購置税,新能源車必然會進行新一輪調價。以20萬級純電動車型為例,明年購買或沒有了約1萬元的新能源補貼,以及需要繳納約2萬的購置税,所以哪怕車企不漲價,我們購買一輛20萬級車型,就得多花3萬元!
其次是傳統車企逐漸加入到漲價隊列。例如奔馳,漲幅最高達12.1萬元,主要影響範圍有進口車型、對外依賴程度更高的四驅車型、部分2.0T車型。寶馬也緊跟其後,最高漲幅達到了1.1萬元。此外還有近期宣佈調價的上汽大眾。據悉,上汽大眾大眾品牌自5月11日0點起上調所屬車型的廠商建議零售價(MSRP)。本次價格上調涉及上汽大眾大眾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含ID.純電系列,PHEV插電混動系列),上調幅度為3000元至5000元不等;燃油車型上調幅度為1000元至3000元不等。
其實,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漲價的新車依然值得大家選購的。尤其是那些剛需用户,沒有必要因為漲價而放棄。
第一,新車配置越來越高,整體性價比是持平甚至是提升的。以前,大品牌可以通過銷量來攤薄成本,但現在製造成本大幅度提升是事實,車企也得活下去。所以,加價更加量成為了車企最好的選擇。
以上汽大眾大眾品牌為例,目前幾乎全系標配ACC自適應巡航、啓停和能量回收系統等高價值配置,同時將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智慧車聯繫統、抬頭顯示等先進科技大量應用在新車上。
這些都得依託於更多芯片的使用,因此,成本上漲是必然的。事實上,調價1000-5000元,其實還是不能覆蓋漲價後的成本。相比新能源車動輒1-3萬的調價,大眾這波不算誇張,甚至還顯得良心,因為這些差價換來的是更高價值的配置。
第二,市場經濟下,允許車企降價,但不允許車企提價本身就不合理。教授也一直覺得官方指導價這種固定價格,並不夠客觀。
但教授也同意,加價是一回事,加多少又是另一回事。進一步説,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實力雄厚的車企會展現出價格優勢。比如像上汽大眾這種體量大的廠商,能夠獲得供應商的優先支持。比如購車提車週期不會太長(一般半個月到一個月);比如終端優惠或許會縮緊,但不會消失;比如價格提升的很大一部分會被經銷商給消化,消費者可能感知到的價格浮動不那麼強。
第三,早買早享受,早買更划算。目前車市整體遇冷,政策暫不會收緊得太快,而供不應求的現象還會持續很長時間。以廣東為例,目前新能源汽車“以舊換新”能夠享受10,000元補貼,燃油車也能享受5,000元的補貼,此消彼長後就算漲價影響也不會太大。等再過些日子,車企整體價格上調了,補貼退坡落地了,談價空間會小很多。不僅如此,等車週期也會不斷拉長。站在用户的角度,早買早享受才是硬道理。
最後,教授想説,買車是為了改善出行條件,無需考慮太多。對於剛需用户來説,買車可以縮短通勤時間。尤其是在疫情的大環境下,減少公共交通出行會更安全。而對於追求生活品質的消費者來説,一輛車可以帶你去自駕遊、去露營,讓你暫時放下工作的苦惱,好好享受與家人外出遊玩的時光。因此,我們應該多關注一輛車的產品力,看它是否符合自身需求,是否在預算範圍之內。只要經濟允許,就應該“早買早享受”,否則後續只會越來越貴。如果因為漲價問題一直糾結,可選的範圍只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