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康:崖州往事知多少

大家好,我們的湯姆來説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蔡明康:崖州往事知多少
宋朝開寶五年(972),始置崖州。時經一百零一年於熙寧六年(1073)廢崖州建制,設立珠崖軍。歷四十三年至政和七年(116),改珠崖軍為吉陽軍。元依宋制仍稱吉陽軍。至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又歷二百五十二年才復始為崖州,屬瓊州府管轄。再經五百三十八年的歷史長河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崖州升為直隸州,領萬縣(今萬寧市)、陵水、昌化(今昌江縣)、感恩(今東方市)四縣。
宋代以前,崖州種稀人少。僅有漢、黎、苗、回四個種族。後因戰亂連年,血流漂杵,中原大地的人民為了逃避兵禍,背井離鄉,失所轉徙來崖州的大陸軍民為數不少。據民國八年(1919)崖州知事湯寶棻撰(《崖州直隸州鄉土志》·人類)回民條目曰:“自宋元間,避亂來三亞港,初只有蒲姓,後有海、李、劉等數姓。户有三百六十人家,人口有一千七百多人, 居於三亞番村及鹿回頭嶺”。
崖州回族的體質,民國三十一年(1942),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曾派日本學者專家忽那特愛,親自到三亞回輝村對回民體質作調查,測檢三十歲以上成年男女共一百九十八人,結果皮色與髮色和瓊崖一般漢人無異。但虹彩色以及褐色者為多,淡褐色次之,淡色者為少數。至於身體長度與南方漢人比較,三亞回族人稍高。另外,南方漢人多為低鼻樑,三亞回民則屬高鼻,短頭型,形態上部較狹,下部較廣,亦與瓊崖漢人稍異。所有這些,殊為一般人不甚瞭解的地方。
再有,其回民之俗除不食豬肉外,他們亦忌食狗、貓之肉。牛、雞、鴨、鵝等,都必須是自己親手宰的才食,認為自家殺的才衞生又幹淨。
回族不祀祖先。他們只建構清真寺祀教祖。祀拜時,着白衣冠,唸經禮拜。遇吉凶事及疾病降臨時,必須羣聚唸經,以求逢凶化吉,永保平安。
回族計年方法,十二個月為一年,滿三年退一個月為歲首元日。至於婚嫁,回民婚不忌同姓,惟忌同族。不與漢人通婚。
蔡明康:崖州往事知多少
崖州地瘦人稀,生產條件惡劣,水利資源匱乏,古時基本沒有什麼水利設施。據此明代正統(1436)年間寧遠縣主簿梁正,説崖人不知水利。加上多年狼煙四起,戰火連天,人們四方浪跡萍蹤,處處餓殍遍野。據《崖州直隸州鄉土志》載:“民國元年(1920),州屬民户一萬三千户,丁口五萬五千人。氏族以陳姓為最大,林邢二氏次之,孫、王、黎、張、吉、羅、關、韋、鄭、黃、符、周諸氏又次之,他們多由福建省莆田縣因事遷崖。惟邢氏由文昌縣來,黎氏由樂會縣來。韋氏為執誼之後人。其他如裴氏為晉公之後,盧氏為多遜之後。自遷崖至今,或二十餘代或十餘代不等。多港峒黎人李姓者丁口數千,系德裕弟德禧之後,今其村有李閣老祠。”這是歷史古蹟,藉此可供歷史學者參考。
崖州宗教品種不多,最早來三亞居住的是羊欄回民,他們於北宋雍熙二年(985)從外地遷崖,奉教者一千六百多人。其次是耶穌教。由於外國傳教士在華活動,一些中國人開始改信基督耶穌,崖縣少部分人亦然。當時清政府曾經採取排外政策,限制外人在華居留和傳教活動,但這些措施均未成功。清廷此時不可或緩,就“急中生智”,自公元1834年開始,清政府便利用義和團,命令他們殺盡洋人,因而很快英、法、美等列強立即聯合起來,藉機派兵侵入天津和北京,攻城略地,掠奪資源。最後清政府被迫乞和,從此中國的行政權和領土主權交由外國列強保護。至此外人看準時機,乘虛而入,相機而動,即進一步在政治上壓迫,軍事上侵佔,文化上滲蝕,於光緒十八年(1892)美國冶基善一行,開始第一個設基督教堂在崖縣西部樂羅村。此地離筆者老家僅一箭之遙。當時入教者有五十多人,筆者村中有周泰峯、羅文鼎等四人入教。1945年,筆者九歲,入學開蒙。周泰峯任我們的先生,他教我們唱基督歌,如今筆者仍放在肚裏,其歌詞曰:
我們放學回家去,
耶穌基督,
真主阿門,
明天見!明天見!
殊知基督教歌,竟能闖入了窮鄉僻壤的小學裏,可見其影響決非一般的了。
崖州改縣後,崖縣的教育事業仍然十分落後。據民國八年《崖縣鄉土志》載:“齊民為士者一千五百餘人。”除了官署請粟在縣城辦間義學外,民間辦學很少見到。一直到民國九年(1920)年官府才在城內辦了一間師範傳習所,生員僅有數十人而已。
民國十一年(1922),崖縣首任民選縣長孫毓斌(崖縣梅東人)就職。他那時的當務之急,除了在全縣推行輕徭薄税,休養生息外,其次就是努力發展崖縣的教育事業,培訓師資隊伍,作養社會人才,他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創辦師範招徒授業。在孫毓斌的努力下,不久就在原師範傳習所的基礎上,崖縣第一間單級師範學校就正式創辦起來了。杜瓊華任首任校長。他們又不失時機地抓緊招生事宜。當年入學考試,十分嚴格,不論男女生員,一律擇優錄取。學制六個月。筆者的同鄉關學麟先生,那時就憑優異成績被錄取在該校就讀。除此之外,孫毓斌還急公好義、慷慨解囊,帶頭捐出家產,同時積極發動社會辦學,又成功地辦起最高學府——崖縣中學。他在任上,又同時興辦了港門,藤橋等高級小學。此外還在民間村落更辦起了一些“基正”初小學校。因為孫毓斌政德顯著,品行剛正,所以獲得瓊崖長官公署授予錦聯一副,聯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山高千仞,不欲則剛。
孫毓斌,黃花晚節,人不被名繮利鎖,從此他就功成身退,辭官回家,繼續在民間努力於教育事業。當年孫毓斌提倡,鄉村學堂,靠民自辦。以筆者羅馬村為例,村學便在此時興辦起來的。那時收費標準,看農情好壞決定,每年在開學前三天,就由校工號鑼示眾收費方法。羅馬學堂的收費公例是一至四年級生,不論高低班級,每人半年收大米一斗五升,作為先生薪水,不足部分,由村教育會補貼。因此崖縣教育事業,在孫毓斌親自倡導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崖州古橋,據民國八年《崖州直隸州鄉土志》,擇其在官路驛道上者分別錄述。廣濟橋:在城東南二里官溝,石建,拱形;義興橋:在城東一百里東第一區三亞村口(今鳳凰鎮鴨子塘五里處和水城大酒店附近,筆者注);劉家橋:在義興橋東一里餘;貢扛橋:在城東一百四十里東第一區,俗名爛泥橋;深塘橋:在城西六十五公里(今樂東縣中灶村至九所村之間,筆者注)。此橋當地人不叫深塘橋,老百姓倒過來叫“深橋塘”,真有意思。筆者家離此三里路,過去曾當漁郎,多約同伴到塘裏捕魚。原為木建,今建成鋼筋水泥橋;深溝橋:在城西八十里西第一區抱旺村南(今屬樂東縣九所鎮境內,筆者注);深路橋:在城西一百四十里第二區(今屬樂東、東方市境內,筆者注)。
再説廣濟橋的建築經過,明景泰年(1450),原為崖城水南村民興建。深五丈餘,寬二丈餘。是州城官道通往東三亞、藤橋,西黃流、昌感的主幹道(今稱國道)。該橋清初就廢,從此東西通行受阻。康熙七年(1668),崖州知州張擢士會同崖(崖縣)、感(今昌江、東方市)昭武將軍張德遠商議,決定將二人的年薪捐出修治廣濟橋。崖州僧人性俊和尚知道此消息後,便當仁不讓,自告奮勇,立刻向州府表示,他願意到民間化緣和募銀建橋的決心。官府有感於性俊和尚熱愛公益事業至誠之心,便同意他在民間捐助。數月過去了,修橋募款很快到位。性俊和尚,又有建橋知識,官方便委託他設計和備料修建。經過一年的辛勞,廣濟橋(石建拱形)終於落成於水南南溝。從此便打開東西通道,出入亨通,便民利車,官民欣慰。
康熙九年(1670),崖州知州張擢士、崖、感昭武將軍張德遠橋成功就,眉開眼笑,更受性俊和尚之囑,即撰文鐫碑,以紀其盛。其碑文曰:
州治東南二里許,有名南溝,寬可二丈,深五丈餘,為上三亞、藤橋要津。溯自前朝景泰年,始有橋樑,廢於國初乙丑歲。每值霖潦,奔流湍急,人惟臨河浩嘆,淹日待時。即水涸生塵,而坑塹深峻,難於措趾踐轉轂。行旅鹹視孔道為畏途矣。德遠擢士先後蒞崖,振武修文固不同,而濟人利物一念,不甘多讓古人。昔杜預可行於河,崔亮可橋於渭,區區南溝,予二人獨不可跨而橋乎?正義同捐歲俸,踵成輿梁。爰有僧性俊進而前曰:俊蓄此預願久,當竭蹶募足,毋多費宰官祿錢。初竊慮難遽就。乃經始於乙酉仲冬,告竣於庚戌孟秋。一切工料,皆其鐘鳴鐸振,胼手胝足而成。予二人所捐薄俸,不過為好義者倡率耳。昔患出門多阻,今則晝邁宵征。髦發稚齒,往來其間,色動眉揚,喜可知也。僧亦自幸其勞苦有成,構石作碑,請文為記。予二人因目擊先之病涉如彼,後之平易如此,而樂為敍述其事雲。昭武將軍分守崖感等處地方遊擊張德遠、奉直大夫協正庶尹崖州知州張擢士同撰。僧人性俊募建。時大清康熙九年歲次庚戌季冬吉日。
以上七座古橋,現在大部分已廢不存。
崖州的市鎮設置與分佈結構較為合理,市鎮均開設在交通方便和人口集居的地方,以利促進物品流通。據《崖州直隸州鄉土志》載:東關市:設於城東門外;西關市:於城西門外;三亞市:在城東一百里東第一區(原三亞街);三亞港市:在城東一里二十里東第一區(南至南邊海,北通原崖縣水產公司。市場設在南邊海,老法院附近)。此外,三亞市,以集散禽類、蔬果類、椰子、檳榔、山貨等農副產品為主;三亞港市,以銷售漁產品為主,兼營布疋、藥材、土煙、茶葉、紙料、鐵器以及生活所用的水油、火柴等。以上貨物從江門、澳門和海口入口。藤橋市:在城東二百里東第二區;臨高市:在城西南五里中區;九所市:在城西七十五里西第一區;樂羅市:在城西八十三里第一區;望樓市:在城西八十五里第二區;佛羅市:在城西一百五十里西第二區。除三亞市、三亞港市兩市,歸於今天三亞市第一、第二市場外,餘者如今尚存,它繼續發揮其農商橋樑之功能作用。
崖州沿革與區域之劃分,民國元年(1912)改崖州直隸州,開始設立崖縣。原領萬縣、陵水、昌化、感恩四縣,歸瓊崖道直接管轄。從此縣行政長官改稱民政長。民國二年(1913),縣行政長改稱縣知事。民國十一年(1922),廣東實行縣自治,縣知事一律改稱縣長,從民國起一直沿襲至今。
崖州改為崖縣後的地理界線:東界陵水,西至感恩,南臨大海,北接定安縣。全縣分為五區:
中一區:東至下馬嶺,距城六十里,與東第一區交界,西至龍棲嶺,距城五十二里,與西第一區交界。
東第一區:東至迴風嶺,距城一百五十里,與東第二區交界,西至下馬嶺,與中一區交界;
東第二區:東至分界塘,距城二百里,與陵水縣交界,西至迴風嶺,與東第一區交界。
西第一區:東至龍棲嶺,與中一區交界,西至望樓水,距城八十五里,與西第二區交界。
西第二區:東至望樓水,與西第一區交界,西至佛羅市,距城一百五十里,與感恩縣交界。各區皆南濱海,北跨黎峒,其寬百餘里至二百餘里不等。州改縣後,崖縣的地理幅員,依然遼闊和廣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82 字。

轉載請註明: 蔡明康:崖州往事知多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