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四輪獨立懸掛=底盤功夫好”;譬如“前驅車=車頭重”;還有“大馬力前驅車=不會拐彎”……聽説鄉民認為牆民不具備言論優越性,作為牆民的筆者卻覺得恰恰相反,經常就能聽聞這類巧言妙語,使人心生愉悦。
圖:呵,這誰不認識?正正是30年前對底盤最為執着的前驅車之一。
今天前驅性能車對底盤的執着,尚不如30年前這位?不如,還真不如。許多當年明明已經做了出來的設定手法,譬如引擎後移、引擎後傾,車頭低重心設計,後輪轉向等等,都由於種種商業元素,並無成功的延續下去。但!這些設計,幻化為改裝手法,在全球前驅車房車賽上,還被應用至今。
這位扁長體的本田是何許人也?有別於“VTEC is best”的正統本田黨也許會認識,1987年款的三代目本田披露Prelude是也(底盤代號:BA)。很難想象一輛前驅車的車頭,可以做成有如直列後驅車般修長;
甚至留意前輪拱上端幾乎與機蓋齊平,比“轉子”和“水平對置”還要扁平的車頭造型,居然能內藏一副直列四缸機?
手工排氣歧管“芭蕉”越長,出得越順暢,越有利於馬力。但為何這副引擎到防火牆的距離如此不緊湊?難道這車是拉皮而來?絕不!因為你再也看不到原廠B20A後傾18度,只為底盤平衡配重的情景。
當年二三代目披露的設計理念,就是輕量化,且全力把引擎重心後移並降低,造一輛動態均衡的前驅車。但顯然,圖中這是一副改裝的K20A引擎,所以安裝角度與原廠K20A一樣的“直不溜秋”。車主擅自為了馬力破壞了18度後仰角的配重之美,30年前的神奇設計不復存在。
圖:延續二代三代目的本田披露精神,把輕量化做到極致,原廠車重就在一輛GK5左右的噸位,若作用復古賽車則可以減重到8xxKG。噢,當年的引擎多少馬力來着?日規披露2.0原廠B20A全系最高的也有160匹馬力之多。
圖:輕車大寬胎,這才是機械抓地的正確打開方式,街車改而已,別扯空力那些沒用的東西。
圖:若要長遠去保留一輛運動型老車的原味,那就讓它跑起來吧!
圖:輕量化的單座賽車,一體碳纖維賽車座椅,居然還留有滑軌這麼沒骨氣的配置,人家賽車座椅調整前後,基本靠拆的好麼!
圖:金屬快排採用上下槓桿延長的方式,升高排檔頭位置,使更靠近方向盤,卻並不會延長換檔動作的行程。
圖:為了不要滿地走線的美觀效果,車主把油箱油泵和電池都轉移到了副駕的位置,雖然不利前後配重,不過好歹也左右做了一把配重吧!
圖:MoTeC全取代賽車電腦,這東西倒能幫“異系移植”省下不少功夫。(B引擎移植K引擎)
所以還不是很理解三代目披露到底如何執着於底盤?舉個例子簡單説明吧!三代披露靠引擎後傾,同時做到了降低重心和重心後移的優化底盤效果。
而到今天為止,在本田K20A賽車引擎和波箱之間做CNC轉接法蘭,配合機腳把前驅引擎向後傾倒的改裝手法,仍在賽場中被人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