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過節有講究

◎張立忠

到了萬聖節夜晚,孩子們“trick-or-treat”(不給糖就搗蛋)的時候,對於哪家要繞道走、哪家可以盡情鬧也是有默契的

剛來美國的時候,我幾乎每逢節日必張羅,入鄉隨俗嘛。等把所有節日都親歷了一遍之後,我發現:當地人卻並不是什麼節日都慶祝,他們對過什麼節,以及怎麼過,有非常明確的態度,特別是有宗教成分的節日。

比如,我原以為聖誕節是舉國歡慶的節日,可是進入12月份,除了在教堂或者很熟悉對方宗教信仰的人們之間,通行的祝福語是“Happy Holiday”(節日快樂),而不是我們熟悉的“Merry Christmas”(聖誕快樂)。究其原因,不是所有的人都需慶祝“耶穌的降生”。在12月份,非裔美國人慶祝“寬扎節”(Kwanzaa),猶太美國人慶祝“光明節”(Hanukkah),其他宗教或者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慶祝新年的來臨,一句“節日快樂”就包含了對所有節日的祝福。如果貿然問候一句“聖誕快樂”,而得到一句“節日快樂”的回覆時,你可能會下意識懷疑,自己是不是冒犯了對方。

美國人對於節日態度的不同,在萬聖節期間表現得最為明顯。同大部分西方節日一樣,萬聖節起源於宗教活動,它最初是羅馬天主教的一個節日,節日主題原本有兩個:慶豐收和嚇鬼魂。隨着宗教變革,一些教派開始明確不主張萬聖節。比如我的鄰居珍妮特一家,他們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萬聖節對他們來説並不是節日。還有一些比較温和的新教徒,他們抵制萬聖節涉及鬼魂的內容,認為其“違反教義”,但是願意保留節日豐收喜悦的部分,因此他們的萬聖節裝飾,一般是由象徵着豐收的南瓜、麥粒等物件組成。當然,也有一些人家的房前屋後,南瓜、鬼魂、稻草人、黑蜘蛛齊上陣,這種人家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們的態度是“保持傳統的原汁原味”;另一種人家則選擇忽略這個節日的宗教元素,而把它當成一個大人小孩兒盡情玩耍的日子。

到了萬聖節夜晚,孩子們“trick-or-treat”(不給糖就搗蛋)的時候,對於哪家要繞道走、哪家可以盡情鬧也是有默契的。有的人家,門前沒有任何擺設,即使房間內亮着燈,但門燈不開。這樣的人家,屬於“不歡迎萬聖節”的,孩子們要保持尊重和距離,繞道走。另一類人家,遠遠看見門廊的燈是亮的,走近門前一張精心佈置的小桌子,上面放着各式糖果,這是“請自取、免打擾”的信號。孩子們自覺拿走一兩顆自己喜歡的糖果,然後安靜離開,不去按門鈴打擾主人家。第三類,門前屋後各種“萬聖節”裝飾,房屋內外燈火通明。這類人家,孩子們儘可以放心按門鈴“不給糖就搗蛋”,開門的主人多半也是萬聖節裝扮,捧着糖果熱情地請孩子們拿。特別童心未泯的,還會在給糖(treat)的同時,惡作劇“嚇唬”(trick)孩子們一下。

在美國過節,我的另一個感觸是:小孩子們的節日參與度非常高。尤其是傳統節日,都有專門為孩子們設計的遊戲和活動。比如剛剛過去的復活節Egg Hunt(獵蛋)遊戲,節前大人會帶着孩子們一起準備彩蛋。為了製造驚喜,大人們會在一些“假蛋”裏塞進一些小東西,比如蛋形巧克力、錢幣或者紙幣等,然後把這些彩蛋四散藏起。復活節當天,孩子們挎着小籃子房前屋後去“獵蛋”,每找到一顆,都會發出歡快的笑聲。等把所有的彩蛋都找回來,大人孩子一起Egg-and-Spoon-Race(勺子託蛋賽跑),不論輸贏,一起玩得不亦樂乎。

萬聖節前,孩子們花很長時間選擇、甚至自己動手製作萬聖節服裝。大人們則準備糖果,有人甚至會專門佈置一個“鬼屋”,在萬聖節當天給孩子們送上糖果、驚喜和驚嚇。聖誕節前,孩子們裝飾聖誕樹、準備願望清單,給聖誕老人寫信。大人們把信寄到任何一個“聖誕老人”中心,孩子們就會收到聖誕老人的回信。他們打開聖誕老人來信的時候,興奮勁兒不亞於打開聖誕禮物。甚至我原來以為和孩子們沒有關係的情人節,孩子們也要精心準備愛的卡片和小禮物,而且一般是給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準備一份。情人節當天,孩子們也會收到其他小朋友的愛的卡片和禮物。因為Valentine’s Day的原意是“愛的節日”,而愛要從小培養。我們鎮上有一個精品店,平時店裏的顧客基本都是女性。有一年的母親節前夕,我去店裏買東西,看見店裏好多大男人帶着孩子們在挑選禮物。我先生説,他小時候,他爸爸帶着他和哥哥給媽媽準備愛的卡片和禮物,現在他帶着兒子給我準備。

在為這些節日做準備的時候,孩子們免不了問各種問題,大人回答的時候,順帶着講講不同節日的來歷。節日當天,那些帶有儀式感的遊戲充滿樂趣,還有收到禮物的驚喜,都讓孩子們對節日的到來充滿期待。在歡聲笑語中,愛和傳統,就這麼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80 字。

轉載請註明: 美國過節有講究 - 楠木軒